(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範圍狹窄且勞動力素質偏低。從我縣來看,要實現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應建立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礎之上。我縣的實際情況是,區位優勢不足,大型企事業單位很少,導致本地勞動力的就近轉移數量非常有限。由於諸多方麵的原因,農民中受教育者的比例較低,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由於缺乏較高的文化素質,使得農民對於新型的生產技術知識和現代農業科學知識缺乏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農村土地生產中缺乏受過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人員,還缺乏很多專業的技術人員,這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的提升。
四、我縣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思考
(一)實行模式化管理,選準主打模式。在采取聯合經營體製、大戶經營體製、企業經營體製、股份合作經營體製、家庭農場經營體製、集體經營體製、場縣共建經營體製七種形式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要積極創新模式。一是重點推廣股份製農民合作社和能人領辦的家庭農場兩種模式;二是堅持標準,規範發展。要嚴格按照土地規模經營標準,在載體、機製、方式、效益、質量等方麵進行全麵規範,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和效益,把農民從土地中轉移出來;三是破解瓶頸,保證發展。要從戰略高度、長遠角度充分認識土地規模經營的重大意義,依靠典型帶動、利益驅動完善經營主體內部管理等措施,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快速發展。
(二)明確責任,紮實開展土地規模經營。充分利用縣、鄉、村已經建立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及時開展土地評估、流轉合同的簽訂和鑒證、土地法律政策谘詢,並對流轉土地進行監管,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業用途,促進規模經營。並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形式及時進行信息發布,總結經驗,宣傳典型,推進全縣土地規模經營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落實政策,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土地規模經營。一是資金項目扶持政策。把農機單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農業綜合開發等項資金重點向土地規模經營傾斜。同時,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做好項目立項和申報,積極扶持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二是稅收的優惠扶持政策。農民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評估而形成出資並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是信貸支持政策。對土地規模經營實體,金融部門要創造條件,提供方便,努力開展金融服務。四是農業保險政策。農作物保險費補貼,要優先安排給土地規模經營者。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鼓勵涉農企業成片集中並在同一地域內從事土地規模經營開發,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等原料生產基地,對農業企業在其獲得使用權的土地上投資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給予重點扶持。六是實行獎勵政策。設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獎勵基金,對推行土地規模經營成效顯著的生產經營主體及有關部門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