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資金投入多寡是決定農業基礎地位鞏固程度、決定解決“三農”問題進程和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3]。長期存在的二元經濟體製,以及在實踐中長期所遵循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輕農的發展模式,使的大量的資金流入到了城市地區和工業部門,從而使的農村地區以及農業的發展缺少資金的支持。另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一般有著很強的儲蓄偏好,這進一步強化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的資金缺口。要彌補這一缺口,就需要財政資金的支持,以財政資金的進入帶動社會資金的進入。政府財政支持的主要方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投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和推廣、農村道路修建、環境保護、飲水係統建設、廣播電視通訊網絡係統的普及等。投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可以顯著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這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獲得實效的重要基礎。
二是投資於農村教育事業。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義務”屬性的真正歸位,農民用於子女教育上的負擔有了一定程度的減輕,但義務教育階段之前(學前教育)和之後(高中或中專和大學)的教育支出仍是農民很大的負擔,尤其是大學教育階段每年近萬元的花銷對於城市居民來說,可能不是問題,但對於那些人均收入水平隻有13645.26元①左右的農村居民來說就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因此,財政對於農村教育的支持,不能僅限於義務教育階段,還應擴展到非義務教育階段。考慮到財政的承受能力,可考慮先對讀涉農專業和畢業後回農村工作的學生的學雜費實行減免或有財政買單,逐步惠及所有農村學生。
三是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投入。隻有讓農民不斷提升自身技能或掌握非農業技能,才能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順利轉移,也才能實現農村非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由於可以受到市區經濟的輻射,不少農村勞動力都兼業非農經濟,但是由於自身素質的不適應,隻能到一些簡單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尋找就業機會,使其從非農領域獲取的收入並不高,而且非農就業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很難通過市場來實現,政府必須發揮作用,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投入。
四是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近年來,雖然山東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不斷提高,農村福利救濟、養老等保障和救助服務體係逐步完善,農村低保覆蓋麵不斷擴大,但與城市的社會保障體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等現象在山東省農村十分普遍,農民不得不為養老和醫療等一些難以預測的變故進行儲蓄。要改變這一狀況,防止城鄉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差距進一步拉大,建立相對完善的城鄉社會保障體係,使兩者統籌發展[4],政府財政,尤其是市級財政,必須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真正實現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3.政府要出台政策措施
無論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還是財政支農力度的加大,都需要各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包括產業政策和財政金融政策。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的施行,來強化財政支農的力度,提升金融服務“三農”的水平,進而促進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協調發展。結合半島都市群、魯南經濟圈戰略的實行,通過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的施行,引導企業向縣域、向農村地區搬遷,以此在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同時,帶動縣域和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
四、總結
構建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從轉變經濟發展戰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出台政策措施三方麵入手,完善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的具體方案。
注釋:
①2012年山東省農村住戶人均純收入9446.40元,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28005.6元,是農民的2.965倍。
參考文獻:
[1]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3-11-13:001.
[2]張加寧.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理論研究及政策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06.
[3]薑作培.著力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J].上海農村經濟,2006(02):22-26.
[4]邢剛.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保障製度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