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政府作用探析(1 / 2)

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政府作用探析

地方經濟

作者:辛磊 林海燕

摘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擴大內需的有效方法,是保持維護社會穩定,建立有序、平等、公正的社會的必然選擇。本文在分析促進山東省 “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的總體思路,重點分析了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政府的主導作用,從轉變經濟發展戰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以及出台政策措施三方麵闡述了政府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1

一、引言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再次明確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製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製機製,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1]。山東省作為經濟強省,農業和農村發展卻相對落後。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一直是製約山東省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因素之一。同時,也限製著山東省城鎮化以及工業化的推進進程。現實情況要求我們,對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進行研究,搭建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的具體方案。

二、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的總體思路

“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的本質就是,以科學的發展觀作為指導,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高度,著力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以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最終實現城鄉、工農的統籌協調發展。換句話來說就是,通過采取一係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國家財政資金支農的力度,逐漸改變我國農村以及農業在國民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中的不良地位,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最終實現城鄉社會事業在政治文化、勞動就業、教育衛生各方麵實現一體化發展。通過對“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本質的分析,可以看出,構建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的總體思路,要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為目標,在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增加收入三個方麵為切入點進行設計。

因此,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的構建,要以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為基礎,加大各級政府宏觀政策的幹預,采取各種措施矯正有害於“三農”問題解決的製度因素。加大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增加對農村以及農業公共物品的供給,進而優化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並且,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和企業支持“三農”的發展,形成“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的合力。總之,構建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三、山東省“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建政府作用探析

建國初期,由於我國的獨特國情,我國確立了優先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而形成了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二元經濟體製實質上是對農業剩餘以及農業生產資源的剝奪,以實現快速工業化的目的。“重工輕農”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形成和強化的。解鈴還須係鈴人,要想徹底改變這一思想,還是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逐步改變二元經濟體製的製度安排。具體來說,政府在“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中要發揮如下幾方麵的作用。

1.轉變經濟發展戰略

山東省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非農經濟發展迅速,農業發展依舊相對落後,農業生產總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額已經很小,工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反哺農業的能力[2]。按當年價格計算,2012年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為50013.24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為4281.70億元,占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的8.6%。但是,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且我國人口眾多,無論山東省農業生產總值占山東省生產總值的比重有多麼的低,我們都要重視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繁榮以及農民生活的改善。目前,在擴大內需的經濟形勢下,加大對財政的支持力度,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然要求。

因此,政府要徹底轉變原先的經濟發展戰略,改變以往“重工輕農”的做法,製定並實施具體的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發展策略,以實現工業和農業的統籌協調發展。最近幾年來,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各級政府都已經認識到實施“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的緊迫性以及必然性。但是,在一些基層地區,尤其是在一些落後地區的縣(市)鎮,非農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財政收入相對較少,政府能力有限,對“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就存在著應付思想。這就需要省級政府加強對基層幹部的教育和引導,逐步轉變那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