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個體農戶的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中,個體農戶的家庭人口數約為3.2人,其中在外務工人數為1.8人,平均每戶有耕地麵積0.945畝。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為14365元,其中涉農收入為5315元,務工收入為9049元,總支出約為7811元。在農戶的收入形式中工資收入占到了63%,超過了涉農收入。在調查的農戶中,大多數家庭隻是將農業生產當作副業。除去家庭中未參與生產勞動的人員,家庭中主要的人都基本在從事在第二、三產業的工作。
在調查人群中,約有89%的人有銀行貸款的需求,但隻有37%的人得到了當地銀行的滿足。在2010年至2012年中,有21%的人得到了銀行信貸。個體農戶基本都存在著資金的短缺,主要是以短期且小額的貸款需求為主。
在2010年至2012年中獲得的信貸有81%屬於農村信用社,7%屬於農業銀行,2%屬於郵政儲蓄銀行,8%屬於村鎮銀行,1%屬於小額貸款公司,1%屬於其他金融機構。在信貸的擔保抵押方式中,有8%是憑自己信用貸款,14%是找人擔保,73%是以房產抵押,3%是以存單、國債等質押,還有2%是其他的方式。在向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中,農戶傾向於農村信用社,並且主要是用房產和擔保人以及個人信用為主,最多的是房產。相對於企業,銀行貸給個體農戶的風險要大上許多,所以基本上隻接受固定資產質押的方式,這樣在個體農戶需要再次進行貸款時,就缺少了有效抵押物。而即使獲得的信貸資金89.29%投向於子女上學、蓋房、婚喪嫁娶、支付醫療費等生活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個體農戶用於農業再生產的比例十分有限。
在需要多少資金才能滿足現在的生產生活要求的問題中,農戶需要的資金額度在各個層次都有,但主要是小額貸款。個體農戶的資金需求主要是一些生活過程中,小額資金的周轉,所以隻需要滿足個體農戶的小額貸款的質押、信用評級問題就能大大地滿足農戶的需求。
在向他人借貸的借貸利率調查中,有20%是在10%以下的利率,有26%是在10%到15%的利率,有46%是在15%到20%的利率,有7%是在20%到30%的利率,有2%是在30%以上的利率。在民間的借貸中,利率分布主要是集中在15%到20%,並且在各個層次的利率都有,相比銀行給出的利息率,民間的更加高一些。所以若銀行能夠解決個體農戶借貸的風險控製的問題,農戶就會傾向於選擇通過正規的渠道進行貸款。
(三)對銀行的調查結果
在對銀行的調查中,有近40%的銀行針對農業(的貸款占其貸款的發放總量比重超過50%。截至2012年3月末,浦發銀行的總資產達到133億元,各項存款餘額11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9.2億元。在發放的全部貸款中,涉農貸款占比82%,增幅高於全部貸款增幅。從調查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對農業貸款的利潤率比其他行業較高。
農業信貸並不是十分方便,農戶貸款仍有門檻限製。銀行拒絕貸款給農業企業或個人的原因可以看出,如果能夠解決在貸款過程中,控製風險降低壞賬率,銀行還是願意借款給企業和個人的。風險控製主要體現在信用評級和擔保物上,若能夠有完善的信用評級製度,則銀行能夠放心地借給信用良好的企業和人群,若能夠開發出多種擔保形式和擔保物,則能給更多的企業和個體農戶提供貸款的機會。
在調查中大多數銀行表示希望通過農業信貸支持促進農業產業集群。銀行能夠提供較低盈利貸款,說明還有大量的款項並沒有貸出,需要有更好的項目進行投資,如果農業通過集群發展的形式,降低農業本身存在的自然風險,提高農業的盈利率,相信銀行會十分願意借給這些更低風險的農業產業,從而實現雙贏。
四、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從金融機構角度看
1.農村金融體製改革滯後
嘉興從2004年就提出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農村環境麵貌發生深刻變化,但是,農業弱質、農村落後、農民弱勢的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消除,體製政策製約已成為嘉興城鄉一體化向縱深推進的“瓶頸”。
2.嘉興市農業擔保機構數量偏少規模偏小
正常運作的農業擔保機構各縣、市、區平均還不到一家,這與幅員遼闊的農村市場與新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顯然不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