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當召旅遊經濟發展初探
地方經濟
作者:張偉海
摘要:旅遊經濟發展是指一定曆史時期內有關旅遊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策略、步驟和方法。旅遊離不開食、住、行、遊、購、娛等各方麵的服務,這樣就需要有專門的服務部門,並與之發生一定的交換行為,從而產生一係列經濟活動,旅遊者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有效地實現旅遊的目的和滿足旅遊需求,就產生了旅遊經濟。
關鍵詞:五當召;旅遊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2
一、石拐區旅遊經濟發展大有前途
“把內蒙古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基地”是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軸三核”聯動發展、生態隔離科學轉型是石拐區轉型發展的路徑,成為“生態立區、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富民興區”發展定位的重要支撐及發展步驟,與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一脈相承。
五當召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景區。五當召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並賜名廣覺寺,與西藏布達拉宮、青海塔爾寺、甘肅抗卜楞寺齊名,是中國四大藏傳佛教名寺之一,素有“小布達拉宮”的美譽。五當召被占地1200公頃的五當召國家天然森林公園所擁托,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旅遊資源。把五當召打造成為引領全區、輻射周邊、連接國內外的國線景點,促進極具石拐特色的五當召祈福、禪修體驗、景區觀光、生態健身、特色餐飲等文化生態旅遊產業快速發展,並通過新農村新牧區推進和五當召旅遊開發,依靠地處大青山腹地環境優勢,“一村一品”發展清水蔬菜、土雞等綠色種植養殖業,做精現代農牧業,發展觀光、生態、休閑等非農產業,實現生態推動旅遊經濟增收是石拐區發展旅遊經濟的方向和美好願景。旅遊業涵蓋麵寬、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是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綜合性朝陽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是石拐區“生態立區、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富民興區”的具體舉措,必將成為石拐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1.大力發展五當召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不僅有利於充分發揮本地區旅遊資源富集的優勢,開發特點鮮明、品位較高的旅遊產品,而且能夠通過旅遊開發及旅遊業發展,帶動本地區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擺脫破壞生態的惡性循環,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2.旅遊經本身是一種開放型經濟,五當召獨特的旅遊產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從而使五當召旅遊一步成為對外開放的外向型產業,它不像其它產業發展外向型經濟那樣需要較長的整體水平提高過程。旅遊產業總體上看不是高技術產業,對人才、技術的要求也低於其它高創彙產業,隻要其旅遊產品具有特色,對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競爭力就強,就可能使其國際旅遊在旅遊產業整體水平尚不高時能得以快速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促進整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麵,旅遊業的發展自身也需要對外開放。這是因為,一個地區發展旅遊尤其是國際旅遊,必然要建設一批符合國際水準的旅遊接待設施,如賓館、餐館等,這些設施,一開始就必須按國際旅遊的通用標準進行建設,與國際接軌;這些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一開始就引進外資和外國的管理方式與模式,促進與國際的接軌,從而使得旅遊產業成為了本地區率先對外開放並推動地區對外開放整體步伐加快的先遣隊。旅遊業的發展等於向外國人開了一個窗口,比較全麵地展示該地區的麵貌促進外國人對該地區的了解,同時也促進了當地對外國人需求和國際慣例的了解並對各相關要素加以改進,促使旅遊地區的投資環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對外開放的力度與步伐。五當召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且具有獨特性,旅遊產業是五當召真正的優勢之所在。五當召是蒙古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旅遊資源品位高、種類全、有特色,為旅遊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五當召旅遊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旅遊市場長期受國家保護,處於封閉狀態
旅遊業是一個投入少、利潤高、創彙多的行業,國家以壟斷手段實行保護,如對作為旅遊業龍頭的旅行社不準外資染指,一直未允許外資以中外合資和外方獨資方式經營,導致旅遊市場迄今為止仍處於封閉狀態。眾所周知,要發展國際旅遊業,關鍵在於客源,客源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而客源主要依賴旅行社想方設法去組織。目前,我國主要經營旅遊業務的國際旅行社,在世界範圍內既缺少網絡,實力又單薄,“守株待兔”,辦法不多,以致統而不活。在這種情況下,更使旅遊業分散競爭力,在國際旅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顯得軟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