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技術水平因素
技術進步是指勞動工具和勞動方法的不斷改變、發展和完善,它是提高勞動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物質基礎。從技術水平來看東陽市的科學技術人員要少於義烏市。東陽的科技人員主要集中在磁性電子、醫藥、高等教育和紅木家具等行業,而義烏市的科技人員則分布較為廣泛。但是相對於義烏市的產業規模,義烏的科技人員仍然遠遠不能滿足當地需求。因此義烏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產品加工程度較低,科技含量不足,附加值較低。
(五)政策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堅持和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以培育、發展、提升市場為核心,大力推進工業化、國際化和城鄉一體化,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區域發展之路。該市積極扶優扶強扶特,壯大優勢行業、規模企業和優勢產品,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培育出服裝、飾品、拉鏈、毛紡、針織、印刷、製筆、工藝品、化妝品、玩具等一批優勢行業和產品,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塊狀經濟。同時國家也積極給予義烏市經濟發展相關優惠政策,例如義烏市是中國權力最大縣(義烏2010年已有1000餘項地級市權力中的618項,2012年省級擴權事項357項,如今義烏有關事項全部直報省政府批複,有關改革事項通過省政府直報國務院批複),2011年3月,義烏成為全國第十個經濟特區。2011年5月6日,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在義烏舉行動員大會,意味著“義烏試點”大幕全麵拉開。目前中國最大的陸港——義烏港也正在準備投入使用。
而東陽雖然在麵積和人口數量上都超過義烏,而且是省級曆史文化名城,有"教育之鄉、木雕之都、建築大市、影視旅遊名城"的美譽。但是與義烏市所享受的政策優惠待遇來比較的話,還是遠遠落後的。政策因素的差異也使得兩地經濟發展的差異進一步擴大。
二、政策建議
如何汲取對方的經驗,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成為兩個地區麵臨的共同課題。總體來說,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的幾種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實現優勢互補
兩個地區可以通過采用交流會、報告會和互派人員進行調研和指導,經常展開關於經濟發展層次上的交流學習,汲取對方的成功經驗和案例,促進共同發展。對於東陽市來說重點是學習義烏的商貿業、會展業、製造業和物流業有機聯動的發展方式;對義烏來說,則要學習東陽的規模企業效應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東陽雖然經濟總量落後與義務,但是湧現出了如廣廈集團、橫店集團、花園集團等一大批浙江省大型民營企業,另外,東陽的影視文化、旅遊文化以及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值得義烏去借鑒。
(二)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和支持,實現共同發展
義烏和東陽相鄰,兩地又都是金華市內發達的縣市,在進行改革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見許多困難,這就需要兩地要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和支持,實現共同發展。例如,目前東陽已經開發了中國木雕城、橫店紅木市場、國際縫配城、國際建材城等項目,雖然市場的規模也比較大,但是相比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專業化程度還顯得較為滯後,這就要求義烏在市場如何開發完善方麵給予東陽更多的建議和支持,形成富有特色、專業完善的市場;而義烏正麵臨著“成長的煩惱”,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製約非常突出,此時需要東陽來配置、整合資源,例如近年來東陽市提供淡水資源給義烏市,就有效的緩解了義烏市水資源的嚴重匱乏的問題,接下來東陽要在教育人才的培養、土地、資金等方麵也要給予義烏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