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與義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蔣偉
摘要:陽與義烏同屬於金華市核心縣市,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兩地的經濟高速發展,濟發展上麵具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差異性,例如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麵有很大不同。本文對造成這種差異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對製約兩地經濟發展的因素,應采取相應政策措施,互相借鑒發展的相關經驗,對於兩地進一步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東陽市;義烏市;區域經濟差異;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1
一、東陽與義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因素分析
(一)經濟基礎差異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東陽與義烏都在盡力用所擁有的資源,通過不同方式的配置,推動本區域經濟的發展。因而,自1990年以來至2011年,東陽的GDP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7.8%和17.3%,而義烏的GDP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則分別達到了20%和19%。兩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它們對地區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影響也各異。
在正常情況下,產業之間存在明顯的效益差異。在我國,由於原價格體係的不甚合理,致使產業間的收益差異拉的更大。因此,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2011年,東陽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4.7∶51.6∶43.7,產業結構層次水平超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14∶38∶48),義烏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7∶42.8∶54.5,接近於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水平(3∶36∶61)。因此,在產業結構優化及效益方麵,東陽市的產業結構要劣於義烏市,這恰恰就是兩個城市形成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曆史文化因素
義烏曆史上原來很窮,農業自然條件不好,很多農民隻好外出經商,搖撥浪鼓賣糖。義烏政府在當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難的情況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驅趕“馬路市場”的時候,義烏市接納了他們。而後市場一經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後,商人們就蜂擁而至。一時間,金華、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義烏,義烏市場逐漸強大,最終形成了一個集散中心,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東陽人崇尚的還是向外尋求發展空間。東陽曆來人多地少,人民勤勞儉樸,素有敢於拚搏和自主創業精神。除了讀書成才之外,大量的東陽人走南闖北,外出創業謀生。集體下意識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促使成年男性向外發展,傾全力開拓進取。因此,植根外地的東陽人,遍及四海五洲,數倍於在東陽原籍的人。因此盡管東陽人在外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成就,但同時對東陽本地的經濟建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區位因素
目前東陽經濟相比義烏落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交通越來越發展,義烏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目前義烏市是全國最大的內陸港,其中2012年出口集裝箱達65.4萬隻,義烏市全球最大最齊全的小商品展示中心,市場成交額局全國首位,擁有現代化的火車站和航空港。義烏的這些區位資源優勢,使得義烏形成了浙江中部的經濟發展的中心,不斷向四周輻射,而東陽盡管擁有木雕市場和影視城等資源,但是由於缺少現代化的交通方式以及相應的物流集散中心,導致東陽與義烏的經濟發展差距在逐年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