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三(3 / 3)

內傷辛熱。腹痛則有休止。脈必數或促。二便閉而煩躁欠寧。又彰彰已。然而大要尤在乎虛實。

虛者必寒。實者寒熱兼之虛。者分水火。實者辨氣血。食積其間。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本緩標急。標緩本急。又在臨時變通之。如仲景用芍藥、甘草。甲與己合。以調腹痛。寒則加桂。熱則加芩。立一標準。餘可類推。後學所宜取法者。

一腹痛食積停滯。脹滿不安。用濃樸、木香、青皮、枳殼、陳皮、山楂、甘草、砂仁、生薑。

一腹痛受寒。絞痛異常。或綿綿痛無增減。因肉桂、木香、芍藥、甘草、當歸、廣皮、炮薑、茯苓。

一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熱。或嗜火酒。脈數或伏匿。投溫藥反劇者。用黃芩、山梔、芍藥、甘草、廣皮、葛根、澤瀉。

一腹痛觸犯穢氣。痛不寧。作霍亂候。用探吐法。以霍亂治之。

一腹痛勞力所傷。喜手重按。困倦自汗。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芍藥。

一腹痛腰亦痛。色欲恐懼疾走所傷。六味湯加棗仁、杜仲、遠誌。少入柴胡以提之。若火衰畏寒。以八味湯投之。

治驗一男子過勞。患腹痛。醫與破氣藥益甚。餘按其脈。細且弱。視其形氣。倦怠異常。竟與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男子患腹痛。五六日矣。延餘侄視之。委頓殊甚。檢前所服。惟枳、樸、木香輩。毫不減可。乃連進八味湯而獲愈。

雜症

少腹痛

屬性:少腹隸於厥陰。厥陰者肝也。為陰中之至陰。中寒一症。少腹絞痛。唇青囊縮。非桂、附、吳茱萸不為功。肝乃藏血之髒。凡閃挫跌撲。有所損傷凝結者。少用必脹滿而疼。小便利。大便黑。

非桃仁、澤蘭、紅花不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頻數。少腹拘急。或時作疼。

非山梔、鉤藤、芍藥不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脹者。當利其小便。

小便自利而脹者。當治其血。二症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陰經太陰居上。則理中焦。少陰厥陰居下。則補下焦。大抵虛寒者十之七。實熱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餘每以桃仁、茱萸。一取其破血。一取其同氣。而調經恒效。蓋有所凝滯而然也。臨症者辨之。

一厥陰中寒。少腹絞痛。煩躁厥逆。或嘔。用仲景吳茱萸湯。

一閃挫作痛。用柴胡、鉤藤、當歸、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類。若困卷甚。四物湯加白術、茯苓、牛膝、鉤藤、柴胡、杜仲。

一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氣湯。如元氣弱者。去硝、黃。減甘草。加生地、澤蘭、紅花、丹皮。

一色欲過度而痛。六味湯加杜仲、柴胡。脈遲弱者加肉桂。

一濕熱滲注。少腹內痛。小便淋瀝者。用龍膽瀉肝湯。

一衝疝氣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梔、吳茱萸、枳實、青皮、小茴香、廣皮。

一膀胱氣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減。

一大便秘結。少腹脹滿而痛。在傷寒脈實。用承氣湯。老人血虛而秘。或病久元氣弱者。用滋養陰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鬱李仁之類。虛甚。六味湯加杜仲、牛膝、蓯蓉、鎖陽。

一元氣下陷。小腹重墮。多服補中益氣湯。

一男婦奔豚氣塊。用地黃膏子丸。

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泡七次)生薑人參(各一錢)棗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桃仁承氣湯桃仁(十個)肉桂甘草(各一錢)大黃(二錢半)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錢五分。熱服。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酒炒)柴胡車前子(焙研)澤瀉(各一錢)木通生地黃歸尾黃芩生甘草山梔(各五分)水煎。

雜症

癰症

屬性:癰之發也。上下內外。無處不有。然發於清陽之分。危者十之八九。發於濁陰之分。危者十之一二。頭為諸陽之會。背隸心肺之野。以陰乘陽則逆。腹乃腸胃之司。足為筋骨之用。以陽乘陰則從。蓋因膏粱之子。過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陰。則水不足以製火。直乾清分。腦項肩背。

任其糜爛。多至於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氣交侵。凝滯經絡。則血不足以輔氣。

流於肢節尻股腰膝。隨其阻逆。每至於纏綿者有之。要之發於腎元者至重。以丹石爍腦髓也。發於心脾者次之。以抑鬱滯經絡也。發於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膚也。此毒之有輕重。主客之勢使然。又何疑哉。餘因論列諸症。而旁及瘍科。偶舉一二言之。緣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內。

不別其症。不足以為治。使非熟識而詳辨之。其遺害可勝道耶。

雜症

癰症

屬性:腹為陰。大小腸與之俱。乃傳導化物之司。何為而成癰。良由醉飽入房。或過啖生冷。勞頓所傷。凝而不化。

因遂發焉。其症身皮甲錯。汗出惡風。小腹滿。脈數疾。薏苡仁湯牡丹皮、栝蔞、桃仁破血排膿。

膿血大下即安。若潰而不斂。蠟礬丸護膜化毒。兼以補劑。鮮不愈者。

治驗一男子歲除過啖荸薺。遠行疾走。內傷於腎。至新節遂發寒振振然。其家以傷寒召診。往候其脈。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脈數。小腹脹疼。餘曰。此腸癰。非傷寒也。故頭不疼而汗出。脈不緊而腹滿耳。投薏苡仁湯。果得膿盂許。寒熱頓止。然未透也。翌日複欲下之。會伊芳戚延他醫。

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劇。複進以人參。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產過勞。積血未除。而成腸癰。少腹疼。下膿血。經月不止。有進龍膽瀉肝湯。彌甚。後以八珍入阿膠。用蠟礬丸稍緩。服參至二三斤。兼地黃丸而愈。

薏苡仁湯x治初起。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桃仁(去皮尖各二錢)白芍藥(一錢)水煎。

蠟礬丸白礬(一兩生研)黃蠟(七錢)上將蠟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內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則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內攻。護膜止瀉。托裏化膿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賢散x治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

人參茯苓熟地黃山藥山茱肉牡丹皮(各一錢)黃(二錢)大棗二枚。煨薑三片。水煎。

雜症

癰症

屬性:囊癰者。厥陰肝經濕熱所注。兼以陰虛而邪襲之也。故酒色者恒患此。

蓋肝主疏泄。腎主閉藏。過飲醇酒濃味。則濕熱聚於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為癰。紅腫疼痛。治之者。宜瀉肝經之濕熱。滋腎陰之不足。切勿投香燥藥。反助其邪。甚至潰爛。睾丸懸掛。如法療之。無有不痊。

治驗一老人素好飲近色。一日囊中腫痛。瘍科醫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溫藥。

以火濟火。遂叫號不絕。身發大熱。餘以山梔丹皮龍膽草等挽之。後兼滋陰尋愈。

清肝滲濕湯當歸白芍藥生地柴胡龍膽草(酒炒)澤瀉山梔(炒黑各一錢)川芎甘草(各五分)燈芯一握。水煎。

滋陰內托散囊癰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黃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各錢半)皂角針穿山甲澤瀉(各五分)水煎。

雜症

癰症

屬性:臀者。足太陽經之所屬。太陽一經。從足走頭。行身之背。所統者大。風寒暑濕。其邪易感。何獨於道遠位僻之地。氣血之所不及周者。而發為癰。不知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兼之寒濕。外鬱內凝。遂覺腫。究之起而不易成。成而不易潰。潰而不易斂。故其初時。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獨活利其關節。當歸茯苓杜仲秦艽續斷等。活血通經。使不至於壅滯。外以蔥熨法。導引其氣。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諸部分氣血周到。可托可攻。臨是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驗一人年五旬。體肥嗜酒。偶因作勞。忽發寒熱。尻臀腫疼。餘先與解散一劑。

寒熱止而腫未消。按其脈則空軟不數。餘曰。氣血雖阻。斷不成癰。用滋補中。佐行經絡藥。氣和血行。則自散也。二旬餘果如常。

行經活血湯羌活獨活當歸牛膝茯苓秦艽(各一錢)熟地(二錢)杜仲(一錢半鹽水炒)紅花(五分)加生薑一片。水煎。用二劑後。減羌活入酒炒續斷一錢。

雜症

癰症

屬性: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腎主骨。下部發地。三陰主之。則腰足是也。苟或勞乏罷極。傷筋骨皮肉而風寒濕乘間入之。則腿中作疼。發於肌肉者淺。入於筋骨者深。使複加以風藥。則愈耗其陰。進以寒涼。則愈傷其氣。將至於穿潰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補勿瀉。仍溫勿寒。仍托勿斂。非比上三癰之喜攻喜瀉喜消也。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經藥。氣血充裕。筋骨堅強。則易潰易斂也。若沾沾於解毒。則敗矣。

治驗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濕。腿中疼痛。半月餘。除濕解散藥太過。腿腫成癰。叫號不絕。餘因謂曰。陳氏雲此症從腎經受寒非桂附不能通關節。非羌活防風牛膝。不能行閉滯。非參術甘草。不能使脾氣達四肢。非四物紅花。不能養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膿潰而痊。

大防風傷人參(二錢)防風白術(土炒)附子當歸白芍(酒炒)川芎杜仲(鹽水炒)黃羌活牛膝熟地(各一錢)甘草(五分)薑一片。水煎。

按癰屬陽而外發。疽屬陰而內陷。陽緩而陰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陽症過寒涼。則毒不外發而反危。陰症能溫托。則毒反克化而得緩。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陽症者。疏散為上。解毒繼之。調補繼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陰症者。升托為主。溫補繼之。調養繼之。勿過辛熱。致令液竭。餘雖不與是科。間嚐參觀其際。見有大溫大補。乃得膿成易斂。若血脈空虛。疼痛之久者。須氣血兼補。佐以養育心神。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膿血去多。必藉資養。不可一味熱藥以複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瘡瘍一科。競執解毒之名。不論其發於何部。屬於何經。或陰或陽。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概以解毒為辭。即用芩連花粉苦寒藥。致令毒不化而邪內伏。變異頃刻者有之。終不起發者有之。故敗毒散中。惟人參敗毒散為良。不知火鬱發之開之。蘊毒托之化之。血熱涼之。氣虛補之。水衰益之。火衰溫之。種種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參敗毒散人參茯苓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各一錢)川芎(八分)甘草(五分)水煎。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治七情怫鬱而發。

遠誌肉(甘草製)當歸甘草節(五分)連翹川貝母(去心研)金銀花(二錢)白茯神鉤藤(二錢)牡丹皮(各一錢)薑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沒藥甘草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角針陳皮(各一錢)金銀花(三錢)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人參(錢半)黃(三錢)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廣皮(各一錢)甘草(五分)薑一片水煎。血虛。加熟地白芍藥。脾弱。加白術茯苓。虛寒。加炮薑附子。化毒。加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治瘡疽發渴神效懷熟地(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五味子肉桂(各一兩)為末。地黃和丸。薛氏書。五味用四兩。恐酸收太過也。

雜症

續腫脹論

屬性:嚐觀腫脹之疾。必發喘急。而喘病則有腫而不脹。脹而不腫者。又有先腫而後喘。先喘而後腫者。病情既殊。則治之者何可不為之別耶。試究詳之。

大抵腫脹在脾。喘滿在肺。脹甚於腫。屬肝乘脾。腫甚於脹。屬腎乘肺。故治脹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則氣調。而不中滯。次用補脾斂肝。土旺則能健運。

土中瀉木。白芍藥酸以收之。若過於快氣。則中州亦傷。而不能複其職矣治腫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則氣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滲益陰。淡滲則能利竅。金藏水中。生地黃苦以堅之。若過於疏泄。則有陽無陰。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腫脹而至於喘者。則求其腫脹之因而調之。不治喘而喘自寧。若由喘而至於腫脹者。則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腫脹而腫脹自愈。木火之與金水。易而為治。比之操刃。況乎土位於中。四氣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審髒腑所屬。而以苦欲補瀉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膠於成法也。

治驗一女人年三旬餘。得氣喘症。身發腫脹。他醫療已逾年。竟罔效。延餘診之。

脈細帶數。行動喘乏。所服破氣藥無遺。餘見其腫甚。用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中。獨入生地白芍藥牡丹皮。以陰濟陽。上收其逆氣。而下得以化。不三劑減半。數劑乃愈。繼以八珍調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餘與發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餘令之食粥。其家過慎。止與陳米湯飲。至二十日。複延治。上則發喘。下則發腫。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腫。其色紅赤可怪。及按其脈。則微細。問其胸。覺饑甚。與粥飲入口便喘。餘因謂曰。五氣養陽。五味養陰。今半月餘。止用陳久米飲。有氣無味。陰不濟陽。其何能化。然兩足通紅奈何。餘乃謂曰。

此必過食鹹味。鹹走血就下。隨其水而外發。故至此。詢之。乃因口淡。任啖醃菜而然。餘以為不必治。急索飯及葷菜。與之半盞竟安。病者歡甚。

少頃又進半盞。易以他葷亦安。餘竟教以如是調理。約旬日陰漸旺則陽化而腫自退果然。

雜症

續膈噎論

屬性:諺雲。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於若是耶。餘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雲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苟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於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

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髒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雲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

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

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鬱。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於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複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餘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而所雲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複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症。多由鬱怒傷肝而作。鬱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鬱湯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陳神曲(炒)桔梗香附(醋炒)川貝母(去心研)茯苓廣皮(各一錢)撫芎(五分)薑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誌湯第二用。

遠誌肉(甘草製)茯神白芍藥(灑炒)熟半夏廣皮(各一錢)棗仁(一錢半)人參(二錢)鉤藤(三錢)桂圓肉五枚。薑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薑。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

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