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風
屬性:凡頭痛之候。感於六淫者。其發各以時。惟頭風發不以時。或月計。或歲計。
虛則愈頻。獨可異者。素問雲。當先風一日則痛甚。不可出內。至其風曰。則少愈。夫痛既以風而作。何先風反甚。風日反愈乎。蓋礎潤而雨。月暈而風。
凡氣機之動。每先形於所感。在天為風者。在人為肝。肝者風木之髒。而血藏焉。惟血虛則發熱。熱甚則生風。一經感召。而病機之躍躍欲動者。則從少陽之火以上頭角。故頭風先患左半者以此。然木邪淩土。脾胃受克。頭痛甚者。必作嘔。乃由少陽入陽明。則侵及於右半者以此。可見頭風之疾。
乃本肝經而作。腎水不能生肝木。肝木來乘脾土。惟以補中益氣。調中益氣。使清陽上升。入黃柏以降陰火。土生金。金平木。水製火。東垣先生深察病機。立方神應。非後人所幾及。於此見一班雲。若漫作風治。去之不啻千裏。希其效也得乎。
一大寒犯腦。頭痛齒亦痛。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附子細辛。
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用調中益氣湯。
一挾熱頭痛。煩躁不寧。用茶調散。
一痰厥頭痛。因誤服疏風。脾胃虛損。頭旋吐痰。身重肢冷。頭苦痛如裂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
一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用黑錫丹。
一眉棱骨痛。風熱痰氣上攻者。用選奇湯。
調中益氣湯升麻柴胡黃柏(酒炒)川芎甘草(各三分炙)蒼術(泔製)人參陳皮(各七分)黃(蜜炙)當歸蔓荊子(各一錢焙研)水煎。畏寒甚。加細辛三分。
茶調散黃芩(酒浸炒,二兩)川芎(一兩)白芷(五錢)荊芥(四錢)薄荷細茶(各三錢)為細未。每服三錢。茶送下。巔頂及腦痛。加細辛本蔓荊子各三錢。
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麥芽(各錢半)幹薑(三分)白術(土炒)神曲(各一錢炒)黃柏(二分酒炒)人參蒼術(米泔製)天麻(煨)黃(蜜炙)陳皮澤瀉茯苓(各五分)水煎黑錫丹沉香附子(製)葫蘆巴肉桂(各五分)茴香(焙)補骨脂木香金鈴子肉豆蔻黑錫硫黃(與黑錫結砂各一兩)為末。研勻酒煮。麵和丸。梧子大。陰幹。每服五錢。空心薑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選奇湯防風羌活(各三錢)黃芩(一錢酒炒)甘草(三錢夏生冬炙)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雜症
頭眩
屬性:經言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則眩者風之所作。而肝之所主。河間則責於火。
火炎上而動搖也。丹溪則責於痰。痰流動而衝溢也。然治火並治痰。而眩如故者何耶。良緣火之有餘。本於水之不足。則壯水之主。錢氏六味丸加鹿茸是也。痰之所發。由於水之上泛。則益火之原。仲景腎氣丸補而逐之是也。使根本堅實。即枝葉扶蘇。孰得而震撼之哉。其次則莫如培土。木克土。而實藉土以自栽。有如思慮太過。則調以歸脾。勞役不節。則益以補中。
使心火寧而不盜母氣。肺金旺而化源益滋。更入杜仲枸杞山茱萸之屬。
上病下取。則鮮有不安者也。蓋眩為中之始基。中為眩之究竟。其所以致此者。未有不戕。賊真陰而得。則又何容諱耶。
一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
一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血虛者。乃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症也。痰涎鬱遏者。宜開痰導鬱。重則吐下。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外感四氣。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劉宗濃辨之頗詳。要之素無病而忽眩者。當於有餘中求之。素不足而眩者。當於先後天分之。不得以氣血該也。
本事川芎散治肝風眩暈。
山茱萸(一兩)小川芎人參山藥茯神甘菊花(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鉤藤散治肝火頭暈。兼有痰者。
鉤藤陳皮麥門冬半夏茯神甘菊花人參防風白茯苓(各半兩)甘草(一錢)石膏(一兩)每服四錢。薑七片。水煎。
許學士二方。用意頗微。不可忽視。
雜症
鼻淵
屬性:鼻淵一名腦淵。以鼻之竅。上通腦戶。腦為髓海。猶天之星宿海。奔流到底。
骨中之髓。發源於此。故髓減則骨空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李瀕湖雲。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然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治者但見其標。不求其本。往往喜於解散。散之過。則始流清涕者。繼成獨涕。漸而腥穢。黃赤間雜。皆由滲開腦戶。日積月累。而至羸矣。使非參益其陽。麥冬五味斂其陰。佐以辛荑透其竅。腦戶何由而固耶。虛寒少入細辛。內熱監以山梔。又須六味丸加鹿茸枸杞等。下填腎陰。則精足者髓自充。尚何漏卮之足雲。
補中益氣湯黃(一錢半蜜水炒)人參白術(炒土)當歸麥冬(各一錢去心)廣皮(七分)柴胡炙甘草升麻辛荑山梔(各三分炒黑)五味子(九粒杵)薑棗水煎。
補腦丸治鼻淵久不愈者。神效。
人參麥門冬(去心)茯苓杜仲(鹽水炒)肉蓯蓉(酒淨)山藥(飯上蒸切)熟地黃山茱肉(各二兩)黃(蜜水炒)枸杞子菟絲子(各三兩)鹿茸(酒漿微炙切片)五味子(各一兩)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和丸。如桐子。每服四錢。白滾湯下。
雜症
耳病
屬性:陰陽之用。互合成體。有如陽竅七。奇數也。而五髒開之。則主受。陰竅二。偶數也。而六腑輸之。則主化。然陽竅中。心肺為陰中之陽。則口鼻之氣。升降往來。無形而之有形矣。腎肝為陰中之陰。則耳目之竅。虛實交參。有形而之無形矣。故五色則目收之。五味則舌辨之。五臭則鼻吸之。五音則耳納之。然目之光猶外發。木中有火也。耳之聰惟內受。水性潤下也。恒見腎氣足者。耳中之墨充塞。而聽愈聰。腎氣虛者。耳中空竅無礙。而聽愈背。明乎此理。可見少陰之氣。藏於耳中。而其外蔽者。則少陽之風火。擾亂相扇。驅其外邪斯得矣。若夫腎氣不充。少陰之脈不至。惟峻補真陰。入以鎮墜之品。則氣不上亂。複其司聽之職。則虛而能受。如空穀之音。附應立赴矣。不知者。妄以外導法。欲令氣通。則陰內陽外。豈能越出而失其常經乎。或又曰。心開竅於舌。寄竅於耳。凡用心過度。火為之擾。然鳴則有之。聾則未也。
究之心腎不交。水不升故火不降耳。至痰火為患。耳如蟬鳴。降氣則痰下。
益水則火息。亦不越攝氣歸元之旨也。
一色欲損腎。六味丸入杜仲牛膝沉香黃柏枸杞磁石。
一耳中幹結。耳鳴而聾。柴胡聰耳湯。
一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蔓荊子散。耳痛生瘡。黍粘子湯一停耳。耳中有膿。用桑螵蛸炒。入六味丸。
柴胡聰耳湯連翹(四錢)柴胡(三錢)炙甘草當歸人參(各一錢)水蛭(五分炒)虻蟲(三個去殼足炒)麝香(少許)上除後三味別研外。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渣。入三味末再煎。食遠服。
蔓荊子散甘菊蔓荊子桑白皮麥門冬生地赤茯苓赤芍藥前胡(各一錢)炙甘草升麻木通(各三分)薑棗水煎。
黍粘子湯昆布蘇木生甘草蒲黃龍膽草(各二分)黍粘子連翹生地炙甘草當歸黃芩黃連(各三分)柴胡黃(各四分)桔梗(一錢半)桃仁(三個去皮尖)紅花(少許)水煎。
六味丸懷熟地(八兩)山茱萸淮山藥(各四兩)牡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磁石(一兩醋七次)沉香(五錢)牛膝杜仲(鹽水炒)枸杞子(各二兩)黃柏(一兩鹽水炒)為末。添煉蜜糊丸。每服三錢。青鹽湯下。
雜症
目病
屬性:凡竅各司其一。而唯目。則五髒之精華。皆上注焉。其瞳子。則水之晶而火之用也。黑膏者。木之脂。白膏者。金之液。木火金水。合聚其彩。重重裹之。而神乃外發。故其光之所射。無遠不照。無微不察。猶天之有日月也。然人但知其發之用在木火金水。而不知其藏之妙獨在於土。土無光者也。而上下眼胞則主之。以司開闔。故晝則開而屬陽。夜則闔而屬陰。有陰之闔。正以濟陽之用。木火金水。皆藏於土中。乃發露而不窮。此造化之巧。本於能藏也。試觀之木膏入土。年久成珀。銅坑在土。空青乃生。井中水。則澄澈。石中火。則光焰。無在不藉土為用。東垣雲。五髒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土。
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苟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百脈沸騰。複感外邪。
而諸病生焉。善治者。必理脾胃。養血安神。而驅風清火。治標之法。可暫而不可常者。若夫色欲損腎。則腎肝之陰。真水真火。不可一日而缺。尤急宜講求者也。
一目疾感風寒。脈浮洪或緊。宜發散。後加甘菊蒺藜決明枳殼。涼血。生地丹皮。
一日疾紅赤。不畏風寒。脈數疾者。用甘菊蒺藜決明山梔酒芩酒連當歸枳殼。
一眼胞浮腫。防風通聖散主之。微腫而虛。用蟬殼茯苓決明山藥木通麥冬或加白術。
一目疾有星翳。用蒺藜木賊決明穀精當歸生地蔓荊子青葙子。
一眼目昏花。視物不明。因思慮者歸脾湯。勞倦者補中益氣湯。鬱怒者加味逍遙散。腎水不足。滋陰腎氣丸。真火不足。濟陰地黃丸。或八味丸加沙苑蒺藜枸杞子。
一瞳神散大。用遠誌茯神棗仁人參枸杞山藥五味。
一肝腎氣虛。兩目昏暗。視物不明。用加減駐景丸。
一雀盲。至夜則目不見。用補中益氣湯加枸杞子山茱肉山藥。
一沿眶爛眼。用甘菊白芷各二錢。樸硝五錢。杏仁十七粒。膽礬三分。羌活一錢。水二鍾。煎一鍾。淨洗神應。
一東垣治飲食勞役所傷。視物昏花。用益氣聰明湯。
一婁全善治目珠疼。至夜尤甚。及點苦寒藥反疼者。用夏枯草四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清茶調服二錢良效。
防風通聖散防風川芎當歸薄荷芍藥大黃(炒)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六兩)山梔荊芥白術(各一兩土炒)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滋陰腎氣丸熟地黃(三兩)生地黃(四兩)牡丹皮當歸山茱肉山藥柴胡五味子(各五錢)澤瀉茯苓(各二兩五錢)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濟陰地黃丸五味子麥門冬當歸身熟地黃肉蓯蓉山茱肉幹山藥枸杞子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白湯下。
加減駐景丸菟絲子(半斤酒製)當歸熟地黃(各五兩)車前子(焙)五味子枸杞子(各二兩)楮實子川椒(炒各一兩)為末。蜜丸。每服三錢。溫酒下。
益氣聰明湯人參黃(蜜水炒)炙甘草(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錢半焙研)芍藥(酒炒)黃柏(各一錢)每服三錢。水煎。
雜症
口病
屬性: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胃脈挾口環唇。大腸脈還出挾口。厥陰脈下頰裏環唇內。又皆統之於脾矣。獨其邪之所侵。火熱則赤。木乘則青。氣虛則白。火極似水則焦黑。水極似火則裂坼。一寒一熱。判若天淵。胃熱脈洪。責於心火。內熾脾虛。脈弱本於陰寒上逼。清胃涼膈。所以徹熱。附子理中。所以溫裏。今人一見唇焦。便指為熱。不知中氣虛寒。飲食不進。中焦失守。無根之火。逼而上浮。若以寒涼投之。則火愈不歸。而食愈不進。惟人參理中。溫其中氣。火奠厥位。而唇口坼裂。如久旱逢霖。立時潤澤矣。至乃舌為心苗。脾之絡。連舌本。散舌下。腎之脈。亦係舌本。傷寒家驗舌苔。以焦黑為胃熱。為水枯。則本此。若別口味之辛甘鹹苦酸。以察五髒之熱。尤其顯白者。則各以其髒治之。斯善耳。要之二陽之病發心脾。火土子母相關。豈淺鮮哉。
一口病實熱。脈洪數有力者。用清胃湯。
一口病飲食不進。脈微細軟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歸脾湯加炮薑。
一謀慮不決。上為口糜。用逍遙散。或升陽散火湯。大腸移熱。用秦艽升麻湯。
清胃傷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生地黃升麻(各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牡丹皮(八分)水煎。
雜症
齒病
屬性:五行之用。無在不彰。天一生水。水之凝者為石。其至堅者為金。而石可礱物。金能斷物。在人則齒應之。齒者胃之標。骨之餘。上齦屬胃。胃為艮土。故止而不動。下齦屬大腸。大腸主庚金。故動而不休。齒稟其氣。無物不摧。此造化之微。不可測也。腎中有水有火。足陽明喜寒畏熱。手陽明喜熱畏寒。
其氣不齊。凡齒落動搖。主腎。齒齦腫潰。主胃與大腸。其間有風寒乘之。濕熱侵之。疳蟲蝕之。或散或清。或蕩滌。法亦不等。然必以寒熱兼濟。藥乃有效者何也。緣水火不可偏廢。一勝則一負。土不可燥。金不可寒。即其所喜所畏。可得用藥之權衡。如細辛。少陰之熱藥也。黃柏。太陽之寒藥也。專用之。則各主一病。合用之。則止牙疼於俄頃。凡祛風解熱涼血劑中。皆不可缺。至真陰虧而水不足。元氣傷而火有餘。或益水中之火。或滋火中之水溯厥原而療之。能以常格論哉。
一東垣治劉經曆之內。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複作。乃濕熱為邪。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之所致。因立方。
不須騎馬。當令風寒之氣。生於齒間。黃連胡桐淚之苦寒。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濕熱為主。新升麻之苦平。行陽明經為使。羊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為引。細末擦之。痛減半。又以調胃承氣去硝加黃連治其本。下三兩行。痛不複作。
一齒惡寒熱。或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手足陽明。外感風寒。內蘊濕熱。風寒。用荊防湯。濕熱。用清胃散。甚則承氣湯。
一牙齒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用六味丸。火衰者。八味丸。還少丹。七情所傷。隨症調之。
一風毒牙痛。或大寒所犯。用獨活散。
荊防湯x治畏寒畏熱。
防風荊芥生地枳殼葛根(各一錢)細辛(三分)蔓荊子(七分焙研)黃柏(五分酒炒黑)水煎。
清胃湯x治齦腫潰爛。
生地(一錢半)石膏(二錢)升麻(五分)丹皮防風枳殼(各一錢)水煎。
下齦甚者。加芍藥、黃芩。
涼膈散x治胃有實熱。
大黃(酒蒸)樸硝甘草山梔(炒黑)黃芩薄荷(各一兩)連翹(四兩)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獨活散獨活川芎羌活防風(各五分)細辛荊芥薄荷生地黃(各二錢)每服五錢。水煎。
丹溪治小兒走馬牙疳。床一齊腐爛即死。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一錢。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效。
立齋治中氣虧損。牙齒作病。用補中益氣、歸脾二湯。加酒炒黑黃柏。
雜症
喉痹
屬性:龍潛於海。雷藏澤中。則天以清。地以寧耳。及其發也。陰霾四際。光焰燭天。天氣閉塞。
地氣冒明。所謂龍雷之火。迅不及掩。其勢疾暴可畏。一至風恬雨霽。則無所施其威矣。人之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為身中之橐。水穀之道路。使無風火相扇。則金空而鳴。穀虛而納。何窒塞之與有。惟火發於內。風鬱於外。水波洶湧。而聚為痰。在外則喉風。纏絡胸膈。在內則喉痹。
壅結兩傍。疼痛而食不得入。聲不得出。旦夕之際。危亡可待。斯時也而以陰寒藥投之。則其勢愈甚而火彌熾。痰彌盛矣。急須驅風豁痰。開通鬱結。糾纏頓釋。閉塞立開也。故喉風。僵蠶、半夏為君。佐以疏理。喉痹。射幹、甘、桔為主。佐以辛涼。撤其風而火自息。祛其痰而風自寧。
縱有龍雷之相火。安足患乎。此治之之要。首則探吐。次則解散。甚而從治。嚴用和蜜餞附子片。
令吮其汁。因火不歸元。而足冷脈微。已成危險之候。有不得已而用者。
一喉痹。俗名乳蛾。生於兩傍。紅紫如錢。中黃如豆。或左或右曰單。左右俱有曰雙。嗌以上者可見。嗌以下者不可見。水穀難下。急須點破咯吐之。或以鵝翎蘸燈油腳攪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