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園地
作者:肖 慧
摘要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應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而漢語的人文特點,更決定其教學必須將知識傳授與培養的能力、提高人的審美情趣等融合起來。
以人為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作為根本,以人為中心,把人擺在第一位。具體說就是把出發點、著眼點、落腳點放在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在能力,追求人的全麵發展上。如何在西藏的漢語教學中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提高漢語水平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以人為本;漢語;教學
在新的曆史時期,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西藏地區各民族中學漢語教學有著自己的實際情況,例如,初中學生漢語基礎較差,作為漢語教育者,上課時還要帶著學生一起讀課文,分析多音字等,有些學生隻能聽懂話中的意思,但是根本不會寫漢字,寫起來也錯字連篇;有些學生甚至連漢語都聽不懂,這給處在西藏地區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1 語文課堂教學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著眼於人的個性的發展,注重人的內在價值,強調人的主體存在。漢語教學的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關注人的發展;尊重人的個性的發展;承認個體差異;重視情感的熏陶等。漢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思想解放,求知欲望強,敢說、敢做、樂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自由發揮、充分動手的能力,師生雙方都處於心理愉悅和思維活躍的情境之中。
2 倡導個性化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差異
從某種程度上說,差異也就是創新的開始,特別是西藏地區,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學生,麵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得到充分展示。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支持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進取精神。教師應該努力創建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隻有在安全、自由、活潑的氛圍中,才能處於思維的最佳狀態,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因此,教師對學生應該提倡個性化的學習,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得到開發。
3 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漢語課堂上應讓學生呼吸文化空氣,拓展文化視野;要培養具有獨立的認識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的人,激活與張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是引路而不是“越俎代庖”。課堂的主人應該是學生,教師應該啟發、點撥,課堂結構要改變,改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問、教師答的單向、直線交流。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越充分,學習的自主性就越強。教過不等於學會,教師的滔滔不絕,會占用學生課堂寶貴的時間。如果學生學習不主動,任憑教師教得再好,也無濟於事。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求知欲,以保證語言和語言規律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順利轉化為語文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是引路人,不斷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要讓學生提,結論要讓學生去總結,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不斷去探尋知識的驅動力,隻有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