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統論練習之方針
初學,通常於姿勢間之美觀靈巧盡力求精者多。此固當然,唯須加術效力之心耳。效力者,符貫用也。否則學偏一隅矣。故姿勢須求精,效力者尤宜慎習。欲效力精強,則必有見強弱之製。先能心神鎮定,氣行丹田,步法速而有力,手法密而不紊,而後可否。是亦不得發揚,唯己所欲行變化多策,而迅速之效力。凡學者,其無怨之可也。
第六章論武術之精要自專
見異思遷,厭故喜新,遇困生餒,此恒人之習,亦防止之蠹也。故學者宜自力革此陋,而與退誌相搏,則學方有成。雖然誌固恒焉,而意不誠,心未沉,定學而不專,習而不慎。旁遇悅目馳騁之事,則心神往之,是亦辜其誌矣。且夫如以上之數節,手法摘要及術要集成,皆一字有一字研究之必要,非徒觀而不悟揣乃可受其益得其妙者。故曰:博學而審問,明辨而慎思,思之複篤行者,學者備焉。
第七章論教授之大要
天下之最難事,勝仿教授,而甚者為武術。何哉?蓋武術一道,學者固不易,而行之傳之又非易矣。且乎人之稟賦有優劣、德操有潔雜,設授未慎,則非特不能為己傳道揚譽,尚恐反為其累,此一也。更有勤惰敏愚之因,亦一也。由是以思武術教授誠非易舉也。然苟能擇良而授,化愚為敏,變莠為良,勉惰為勤,則乃快事也。況乎既設授,定欲隆己之道、傳己之學,比植一樹何患難矣?故教授時,須用懇殷諄切之訓導,細密明了之講解,光明婉言之告誡,適當置之教授。無疏密之分差,無聰鈍之惡欲,量其才而教之,察其德而授之,盡己學而遺之。凡種種要旨,誠能躬行弗怠,則傳道興學何難哉?其若草草敷衍,不加深究,不計良莠,規懈則簡,是非徒學生極困,即於己道亦大受影響也。故教授者,善於法則,雖勞有樂;不善法則,雖逸乏趣。是教授亦學術之一種也。
第八章教授大要之分略
夫教授之法不一,要能合宜於授受者而已。今略舉數端,以備參考。
一、對於初學幼生之法約有五種
1?郾振刷其活潑精神。兒童時代活潑者多,然必使之合宜,否則近蠻。故授武術時,尤必首正其活潑之否宜,而後振其精神之奮發也。
2?郾引導其守規習性。幼年時代習染最易,而滌除亦易。但不早為之矯正,習之久,改之則難矣。故學生初入,即須首先引導之能守規,染成自然之習性,其於學業大可獲利也。
3?郾勉誘其向學誌勇。幼童教授即不宜寬,尤不宜嚴。寬則使其無尊懼心,進步亦遲。嚴則使其畏敬過甚,而失其活潑勇敢之精神。是以寬嚴並用合度,乃學可進也。
4?郾告誡其寬恕胸襟。童令時期,性多玩劣,每好爭毆。若加武學,尤有所恃。而如動,是必先告之寬恕之宜,道卻其頑強之性。久而久之,自動而(杠),獲益頗為深者也。
5?郾量其力而教之。人之體力強弱有差,天賦秉鈍有分,生性勤怠亦複不等。故教授時,須分而與之。強而敏怠者,嚴以對,促迫之進;弱且鈍而勤者,恕以對,而緩以教之;其若強勤而獨鈍,可授之簡單、勇力者;其若雖勤敏而弱者,可授之巧妙繁複者。要之,變通以施,唯使受者易得其益而已。
二、對於曾學生壯生法要有三
1?郾使學生有敬服誠感心。(略)
2?郾嚴詳矯勉學生之心性。(略)
3?郾注意其動作浮實。學者通病,武術練習多務於手足之輕便,而急心神之作用。故為師者,最宜注意其浮實。設有虛浮,則力戒之,而又必勉其求敏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