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梅花螳螂拳論
功力篇
作者:柳國順 萬廣義
螳螂拳宗師郝恒祿先生於1926年所作的《太極梅花螳螂拳論》,長期以來深刻地影響著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傳承發展。其子郝賓大師將該拳論收入他於1963年整理的拳譜中。先師李德慶先生係郝賓先生的早期弟子,於“文革”初抄得拳譜。現據李師的抄譜整理出該拳論,以饗讀者。
緒論
人皆知武術之統稱曰功夫,叩其意則茫然。蓋勤習而不自欺,遇難而不生退,身作心唯,每日無輟,即為功夫之初步。又確有心得,加以深造,山川都勝求師拜友,去己之非,效人之善,此又功夫中之功夫也。夫前輩傳留至今者,總計有七十二門,各有擅長,皆名門也。每見世人忌刻傾軋,互相毀謗。不知其門,何知其理?未悉其理,何得其妙?既未得其妙,乃竟評判他門之優劣,足謂功夫不純、涵養未到耳。要言之,術未精,道欠通,皆不足與論功夫也。
第一章初學須知
初入武學者,莫不以身體靈活、手足敏捷且善於跳躍為自得,曾不知有心理作用之謂者。此亦學者之通情也。夫身體靈活、手足敏捷、跳躍輕便,亦非誤也。特須發之於心,而後於身手,始合於法也。若用四肢浮力習之,不免則將生不符實用之弊矣。故練術時,一經師之告誡,宜謹守力行。凡一手一式,皆須有心神作用,而時習熟,而不忽受,而敬遵之關鍵,始可有成也。
第一節聽受自束大要
緒論
規則者,納束器也。武術教授亦有之。雖與塾校或異,而最貴陳(沉)定則一也。然亦非是使學生如木偶也。上課時,精神充鎮,目不旁及,意不顧他,唯注視師之心力作用、手眼移動、身步適止,敬聽指示與糾正,而默記之,使精神中稍印痕模,然後揣仿勤習,方可有所得也。知乎此,則嚴守規則之益,可不自誤,而知自愛自束矣。
第二節論學者有自治力與有急烈性之利害
夫好勝之心人皆有之,故學貴能自強。自強者,聽受用心,溫習無輟,其有勝於己者,力躋之,且弗厭懈之意也。是以能自強者,其必自治也。然往往有遇自強而生急烈之性者,其誤大矣。須知自強者責己之心切,急烈者雖能自治而不免失於強率不慎。於是則或聽受或自習,多不能細審其義要,唯一味求精,而未審精之所自得,害殊深焉。故學者無計何時不得生急烈之性,倘不慎戒,非徒無得且將有失,不亦徒勞而無功也。
第三節勉學者宜耐久
文學程序,由小學而高等,由高等而中學而專門。其間所需之時間,何止十數年。設無持久耐勞之性,則必中止。若夫武術者亦然。苟無功夫,則難成功。所謂功夫者,非旦夕時也。概必日日無閑,終年一轍,寒暑不憚,曆盡甘苦,始可曰之有功夫。故習武術者,最貴誌堅性久。但學者初入,每多意誌欣興,勞而不倦,勤而不怠。迨至月餘,則達勞苦日甚,而不可一日間之閑期,而學者亦暫時敷衍,且意怠身惰,是其奮勇嗜悅之心退,而厭煩憚勞之意生焉。況乎所學日進於繁奧哉。此亦學者之通情也。其有能打破此圈者,定係思敏而耐勞,性久而誌堅,意專而心誠者也。其功夫之成,藝之精,可預料而定。道亦遠人,人之遠道,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有誌者事竟成。為學者其勉之。
第二章論精神及態度與武術之關係
武者,英雄氣概也。武界學子,豈可有懦弱之狀者乎?夫神態之弗振,則其向學之心,亦未何哉。凡係武術門中人,未有弗氣宇豪昂、舉止大方而不拘者。若俯首弓腰、動止呆鈍、目無精采者,吾未見其堪為武界巨子也。故上課時,須勿有低頭塌腰之習,宜持自然之態度,振拔之精神。否則,習而久之,目力之不能足用,身力之呆遲,諸多弊害接踵以生。學者其須自辨其利害,慎而自戒,勿待用時受障,而失武界之精神也。
第三章論神色與武術之關係
夫神色態度者,可為表真之明驗。其最顯者,武術。武術者,以氣為本,以力為根。氣之沉,力之動,神態必為之亦嚴厲,此人之常情也。其亦有望之欣然自若而力不遜於嚴厲者,此善涵蘊者也。然究而較之,何為上等耶?蓋用其利,易與難境焉。善威容者,其動作多沉著,其神色亦莊嚴端肅、氣宇軒昂,望之凜然可怖。
若藹容者,其動作多瀟灑,不拘其色度,亦怡然自適,詳其內,則力亦非弱且適中,猶寓有振鎮之氣。故威容顯於力勇神充,動作純真;藹容由善涵蘊與平氣。二者一可鎮敵,一可誘敵,與虛實剛柔之義緊相洽合。故其能兼而有之,可謂術進於妙矣。不然亦可偏於一。若一無所向,則不足與言道也。
第四章術要集成
術者,法也。要者,訣也。法生於訣,訣含於法,法與訣既分且合。合以悟之,分以求之,因十得百,由繁化簡,簡中求妙,妙中求化,化中求變,複合以擇其最,則味可得矣。但夫術之要,又別為二,曰習曰用。習宜勤,用貴專,耐勞與誌堅,此術之始所要也。至動作時,步求迅速敏固合於身,身求輕敏善聚合於手,手求捷密寸力合於心,心求鎮靜合於神,神求充鎮合於氣,氣求升凝合於行,行求適確合於法,法求純悉合於心,心合行,行合手,則術可知矣。用者慎行而鎮練,勿率舉而妄動,能忍善恕,此武術人所宜行者。若誠必行,則充足其精神,鎮定其胸襟,沈(沉)納其氣力,莊嚴其態度,鎮慎其心思,目注來方三關及神色。見動則動,不動則叫,叫中須慎其詐,法不厭詐。心之於戰,雙方兼顧,知己知彼,善行巧誘。見手即應手,應手即進手,進手即存取,取中須知回,回中又間直。隨彼而行,利己之動。心隨手行,手隨身行,身隨步行。進中求退,退中又存取,取必防變,變則變中應之。或進或退,隨手以行,量力以製柔克剛。柔中求力,以力製巧,以巧破力,密以勝簡,簡以勝密,輕中存重,重內求輕,似輕非輕,似重非重,虛實有道,進退及合,化而用之,以求力中之寸力,寸力之純篤,則術可知而能施矣。然則果何而能運籌帷幄?蓋必行始於習術之要,而及於動作之要。動作之要專誠不怠,則實用之要必得於自然。若行道者,則恃乎己德操者何如而已,非授受間可強而行者也。凡學者,其自專勵行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