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21日,中國國防軍宣告全線拿下203高地,將青天白日旗插在了203高地最龐大的堡壘上。
為爭奪這塊長不足250米,寬僅30多米的山頭,雙方出動了十餘萬軍隊,鏖戰數月,這個高地也是日軍後路25公裏防線上西部的製高點,它與東部防線的望台山、東雞冠山遙相呼應。
日軍把這兩處製高點看作是保衛旅順口要塞的東西兩扇大門,同時這兩個製高點也是打開要塞大門的鑰匙。
拿下了203高地與望台山、東雞冠山,從此拿下旅順已經沒有太大的懸念。
日軍驚恐的發現中國國防軍在203高地上架起了大量的大口徑火炮,居高臨下的轟擊旅順城內設施與各處要塞防衛設施。
原來的堅盾,居然變成了利劍,劍劍都捅在了日軍的要害上,殺人不見血。
旅順,保不住了。
6月23日,正當吳祿貞準備發動最後的總攻時,台灣傳來消息,國防軍克複了台灣全島,所有日軍都被全殲,無一漏網。
這個消息讓李秉衡開懷大笑,之前鬱悶了幾個月,可讓他憋壞了。
英國佬耀武揚威,宣稱要給中國人一點顏色看看,沒想到日本人敗的那麼快。
台灣收官,旅順總攻已經發起,不用多久就能傳來捷報,如今所剩餘的,不過是在朝鮮頑抗的日軍而已。
到時候狹大勝之餘威,南下壓迫香港,不愁英國人不讓步,如果還是冥頑不靈,那麼隻有一個打字。
英國人這下開始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美索不達米亞戰役由於中國人的攪局,拖延至今,如果被中國人騰出手來,看到了協約國的薄弱,是否會野心膨脹,加入同盟國作戰呢?
這次中國國防軍呈現的力量讓世界震驚,完美的攻擊力堪稱經典,絲毫不亞於歐洲的勁旅。
過去國際軍事評論家都認為中國國防軍要拿下旅順要塞必須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雖然普遍認為,失去海上防禦的防守日軍注定無法守住旅順,但是旅順要塞還是將會成為絞肉機,讓中國國防軍喪失元氣。
但是中國國防軍的表現讓他們啞口無言,這不僅證明了日本陸軍戰略戰術思想的落後,也證明了中國國防軍在軍事上的獨到之處。
目前朝鮮日軍正在發動猛烈的攻勢,希望可以突破中國國防軍的防線,呼應旅順的防守日軍。
針對日軍的部署,吳祿貞與張紹曾、藍天蔚等人商議後,提出了在朝鮮沿海登陸並且實施傘兵在京城府空降作戰的計劃。
仁川為朝鮮半島西海岸臨江華灣的港口城市,坐落在漢江口南側,與京城府也就是過去的漢城相距40公裏,是漢城的外港。
幾乎所有地理書籍對仁川的描述都少不了這樣一句話:‘外有小島屏障、潮差大‘,充分說明了仁川港外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同時仁川還位於朝鮮半島東西方向最為狹窄的‘蜂腰部位‘。
但是李秉衡還是在第一時間選擇了這裏,複製後世的仁川登陸。
仁川距離漢城隻有一個半小時的急行軍路程,不僅可以直接一擊致命,而且,還可以將朝鮮攔腰橫斬,切斷鴨綠江日軍的退路。
隻要能夠穩住防線,並且拿下京城府,那麼,失去戰略補給的前線日軍等於是甕中之鱉,束手待斃。
在海路徹底掌握在中國之手的情況下,實施仁川登陸,進而突襲京城府,拿下日軍殖民大本營,是具有現實條件的,也很有可能成功。
事實上,這次登陸作戰戰場有多個,但是重中之重還是仁川港。
仁川港並不適合登陸作戰,日軍一直在防範國防軍進行強行登陸,但是,仁川港無疑是個冷門,日軍不會想到國防軍會強行在仁川登陸。
通過登陸仁川,然後閃擊漢城,隻要能夠拿下漢城,戰爭就勝利了一半。
前線的日軍將會腹背受敵,不得不回身爭奪補給通道,並且反攻漢城,這樣一來,國防軍就可以突破鴨綠江防線,長驅直入,前後夾擊。
用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始終是國防軍的一貫宗旨。
這次旅順戰役已經死傷了4000多人,讓國防軍上下感到了無比的沉重。
雖然取得了擊斃13376人,打傷與俘虜27484人的戰果,但是結果還是讓吳祿貞頗為不滿。
這根本就不是一場對等的戰爭,中國國防軍就像是拿著火槍在與持著長矛大刀的野蠻人作戰,但是,還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在朝鮮戰場上,國防軍可不想再有什麼損失。
這次登陸作戰基本都是國防軍精銳,而鴨綠江戰線則以朝鮮族部隊為主。
一想到為有些忘恩負義的朝鮮棒子流血犧牲,李秉衡就一陣的膩歪,但是考慮到朝鮮對中國國家戰略的重要性,不得不一次性解決問題。
7月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授意在馬加丹的俄羅斯帝國遠東司令部派出軍艦登陸北方四島,沙皇的胃口這次很不錯,他甚至想要得到北海道島北部領土。
這次中日交戰,沙皇看到了俄羅斯帝國的希望,他這是趁火打劫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