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節 曼德勒(1 / 3)

曼德勒省是緬甸的中部大省,包括撣邦高原西緣和勃固山地北部,伊洛瓦底江從西北側流過。大部分河段構成與實皆、馬圭兩地的分界,這裏不但是人口密集區,更是華人聚居地區。

自從緬北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之後,大量的華人就進入了緬北與曼德勒,進行了過去所沒有的大開發。

這裏的平原地區部分是緬甸的幹燥帶,有曆史悠久而設施良好的灌溉係統,盛產稻米、芝麻、棉花、甘蔗等,丘陵地有柚木林。

也有人感慨,這裏的景象有些像十年前的南華,但是十年後,南華的經濟已經完成了轉型,原先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都轉移到了中國國內,以及緬甸等地。

緬甸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得一戰的刺激在這裏出現了繁榮,大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這裏紮根,生產的產品運向歐洲,成為戰爭消耗品,或是成為了交戰雙方的工業原料。

曼德勒城,是曼德勒地區的重中之重,是連接南北的交通樞紐,著名的故都也是緬甸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係明東王1857年命名;又因緬甸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它為“瓦城”。

緬北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之後,許多不甘於英國殖民統治的有識之士開始聚集在了曼德勒,為緬北搖旗呐喊,要求實現緬甸一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曼德勒成為了緬甸的政治中心。

緬甸共和國政府軍兩個月來勢如破竹,兵圍曼德勒都,引起了仰光殖民統治著的恐慌。

過去那群叛軍建立了偽政府,並且與緬甸殖民軍打打停停多年,沒想到卻形成了氣候,擁有了強橫的武力,現在能不能保住曼德勒都是個問題。

曼德勒處於撣人密集地區,相比公認為古代羌族移居緬甸的克倫人以及同為蒙古人種的緬人,他們與漢人的淵源更加親密。

唐宋時代梵語稱為“妙香國”,當時撣邦跟雲南南部和泰國與老撾的一部分同屬一個不可分離的地區,元明清時撣邦與雲南分家,但無邊界,你來我往,還是親如一家人。

在緬北建立的緬甸共和國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撣人,或者說傣族人,他們已經認祖歸宗,成為了英國殖民統治著的心頭之患。

這幾年殖民者開始在曼德勒等傣族人聚居地進行高壓統治,防範他們通敵,但是實際上,這一舉動卻進一步的將傣族人以及其他緬甸種族推向緬甸共和國。

1885年第三次緬甸戰爭發生,1886年英國把整個緬甸地區為英屬印度直接統治的一省,並置眾撣邦、北部克欽邦、西北部欽邦等眾邊區,為英帝國的保護邊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但是殖民者卻挑動緬族、傣族與克倫族等種族的互相仇殺,更是扶持了過去在緬甸地位較低的克倫族等種族。

現在該是他們自食惡果的時候了,傣族完全對殖民者離心離德。

熊克武親自督戰,統一指揮對曼德勒都的圍城戰。

要不是之前李秉衡反複勸告他,要重視曼德勒的文化遺跡,避免破壞曼德勒的皇宮與宗教寺廟的古建築,曼德勒早就已經陷落。

“殺啊,衝啊。”

喊殺聲此起彼伏,沒有什麼比緬甸重獲自由讓他們更加的振奮,也沒有什麼比傣族重新建立當年的輝煌更讓人心動。

當年蒙古大軍入緬之後,傣族就成為了緬甸的統治者,開始了傣族皇朝時代。

他們更想用行動來向其他緬甸種族表示,自由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目前緬甸共和國政府通用語言是漢語,也就是俗稱的中國話,這些軍隊裏的官兵便成為了第一批學會並使用中國話的緬甸人。

除了灌輸大中華理論,便是在文化與思想上進行統一,促使他們的開化。

其中最為緊要的便是上緬甸的開發,由於緬甸的精華部分是在下緬甸,上緬甸略顯貧瘠,對這裏的大力開發,可以改變當地的傳統經濟結構,以便於從文化與思想上去影響他們。

下緬甸也就是緬族所居住的在伊落瓦底江中下遊和伊落瓦底江三角洲一帶,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緬族居住區物產豐富,水草豐茂,伊落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有名的“魚米之鄉”,盛產稻米,水稻產量占緬甸水稻總產量的三分之二,被譽為“緬甸糧倉”。

上緬甸也有它自身的特點,那就是中國進行西南大開發之後,逐漸繁榮的西南市場對於上緬甸的促進作用,加上大量華人進入上緬甸進行開發,緬甸共和國也鼓勵當地傣族人進行創業,上緬甸開始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發展態勢,也使得這裏進一步與下緬甸的殖民統治開始決裂。

粗獷的自然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往往對人的性格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西南部地區,幾個世紀以來,都處於土司領主統治狀態。這種政治製度,起源於它的地理條件和曆史因素。

在中國,這些地區都是少數民族地區,比如撣族、倮倮、傈僳等,漢人多將他們當作夷人或不開化的人。在中央政府難於行使直接統治權的時候,讓他們自己統治自己更合適,條件是要他們承認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