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節 曼德勒(3 / 3)

當然,這都是將來的布局,眼下,盡快拿下曼德勒,以泰山壓頂之勢壓住富庶的下緬甸,給英國找點麻煩,才是最關鍵的。

英國不斷抽調澳新軍與加拿大軍增援香港,擺出了死守香港的架勢。

但是,香港的經濟卻在一天天的崩壞,股市低迷,房地產更是淒慘無比。

大量的外國人逃離香港,使得許多人都對香港的前景不抱希望,一旦中國人收回香港,那麼他們將一無所有。

即便能夠守住香港,恐怕也要被戰火所損毀,一個破爛的香港,不是他們願意見到的。

大概在拿下旅順、台灣與朝鮮之後,英國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南京政府就會下令進攻香港吧。

曼德勒山位於曼德勒市區北部,舊稱羅刹女山,是緬甸著名的佛教勝地。曼德勒山不高,隻有二百三十六米,但卻是整個曼德勒市最高的地方。

從山上眺望,曼德勒全城和伊洛瓦底江景色盡收眼底。

曼德勒山雖然不高,但座擁在市區之畔。著名的緬甸母親河—伊洛瓦底江從天邊宛然而來,彎彎曲曲繞過曼德勒山,向肥沃的平原流去,從山腳下沿著山坡逐級而上,有一千七百個台階,沿途有八大寺廟。

熊克武站在山上,微眯著眼睛,似乎在想著什麼。

當年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時路過此山,指著山下廣袤的土地,預言2400年後,這裏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大城。

曼德勒果然不負所望,在敏東國王的統治下,30年的榮景在曆史中點綴成不朽的一頁。

可是,現在戰火要毀了這一切嗎?

他微笑著,仿佛胸有成竹。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他都盡握手中,這曼德勒當然是隨意而下,關鍵在於,南京對於接下來的目標。

似乎還沒有形成統一,是一鼓作氣攻入下緬甸,進入富庶的伊落瓦底江三角洲,奪取緬甸糧倉,還是在曼德勒止步,觀望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反應?

南京遲遲沒有下達進攻香港的命令,讓許多人都看不明白,以為是忌憚與英國徹底的撕破臉,但是熊克武卻知道李秉衡所想,絕不是這樣。

緬甸共和國政府軍已經於昨日拿下了實兌,並且廢止了英國殖民者所起的名字,重新恢複了這裏的舊稱。

李秉衡打算在這裏修葺港口,並且建立油氣管道,穿越緬甸直至廣西的防城港,考慮到目前管道所要通過仁安羌、密鐵拉與東枝等地依然在英國殖民者手中,暫時隻能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將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中東、非洲的原油海運到緬甸實兌登陸,通過能源大陸橋輸到防城港,比完全經海運,繞道馬六甲海峽,輸到防城港,可節約運距1500公裏以上。

中國內地其他港口、東北亞國家所有港口,利用能源大陸橋,亦可節約運距1000公裏以上。

既能降低成本,方便油氣戰略儲備,而且還能在戰時使得中國與南華不用重兵看守馬六甲通道,這都是後話,暫且不提。

目前緬甸共和國也需要消化戰果,鞏固前期所得,不易貪多,考慮到緬甸複雜的地形與種族關係,穩紮穩打才能步步為營。

曼德勒城內卻是暗流湧動,許多的傣族人開始互相串聯,這些年來緬北族人的生活逐漸改善,他們都看在眼中。

曼德勒的開發,也讓他們的腰包逐漸不再幹癟,要是沒有緬甸共和國,沒有中國人,他們不敢想象將來的日子會是怎樣。

他們不想再繼續窮下去,所以,他們要有所行動。

6月7日,正當中國國防軍正在旅順與朝鮮鏖戰,正在台灣進行最後的掃蕩之時,緬甸重鎮曼德勒被緬甸共和國政府軍攻陷。

“他奶奶的,熊錦帆還真是會選時候,讓他可出了個風頭。”

吳祿貞毫無形象的笑罵著,幾個月來的圍攻,203高地已經搖搖欲墜,若不是日軍收縮兵力,避免大的傷亡,早就將203高地拿下。

張紹曾入朝作戰也是打的熱火朝天,日軍的抵抗很頑強,打了多次硬仗,國防軍損失也不小。

在熊克武的“功績”之前,當然有些沉不住氣。

克服台灣當然不算什麼,基本沒有多少硬仗,隻是麵子上好看些,不屑於爭功的國防軍大佬們當然將這一任務交給了孟繁路,眼睛都盯在了旅順與朝鮮。

“看來,不加把力可是不行啊,怕被人家說是我老了。”

之前吳祿貞不厭其煩的每日都反複演練要塞攻堅戰,讓參戰部隊都積累經驗,是出於練兵的目的。

他可不想效仿當年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置己方官兵性命於不顧,一味蠻幹,強令他們不斷進行近乎自殺的強攻猛打,以巨大的傷亡來消耗俄軍,最終贏得勝利。

我想要的勝利,不是這樣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