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政策推行的基本曆史原委是漢族官員不懂當地民族語言,不熟悉當地民族文化,難於溝通,往往產生誤解,乃至關係緊張。同時,這些部族又被特殊的地理因素分割在不同的閉塞地帶,使他們很難統一在一個統一的中央係統之下。
李秉衡曾經這樣提過:“由於深的峽穀、崎嶇小道、不能航行的河流等地理條件,形成地域性自然封閉,進而逐漸形成部落社會和部落組織,並產生了自己的部落經濟和部落文化”。
實際上,民國初年雲南邊境沿線的土司,也處於一種‘各自為政’的狀態”。
之所以進行西南大開發,除了發展經濟,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穩固疆域。
現在來看無疑是成功的,緬甸共和國政府軍大部分都是由傣族等緬甸少數民族組成的,甚至許多緬族人也加入了這一隊伍。
殖民統治的大部分力量都在下緬甸,曼德勒的防衛並不堅固,但是,考慮到戰火對這裏的破壞,將會帶來更加惡劣的影響,所以,如何拿下這裏,又不進行破壞,就成為了熊克武的重要考題。
緬北,是李秉衡暗中布置的毒品製造基地,目前南華已經徹底禁絕了毒品,也關停了毒品生產。
所有的生產設施都已經搬到了緬北,在後世,這裏就是毒品製造的大本營之一。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采取收購。
1886年7月24日,清王朝在英夷的武力脅迫下,與之簽定屈辱的《中英會議緬甸條約》,將雲南南部的果敢、班洪四縣割讓給英夷。這樣,英夷全麵控製了金三角地區,開始在這塊土地上大肆播種罪惡的種子。
目前緬甸共和國已經開始染指金三角,秘密進行滲透。
緬北正在從鴉片時代過渡到海洛因時代,,目前的主打產品便是海洛因,這也成為了緬甸共和國的主要收入。
對金三角滲透,不僅是為了方便毒品控製,更是為了讓英國人背黑鍋。
過去十年內橫行世界的海洛因等毒品就像是一個謎一樣,完全摸不清楚產地源頭。
不過隨著海洛因產量的不斷加大,一切的證據都似乎指向了金三角,這讓英國殖民者百口莫辯。
緬甸共和國也多次抨擊英國殖民者的鴉片種植與提煉,各種新毒品的泛濫,使得緬甸遺禍無窮,要求英國殖民者盡快結束在金三角的鴉片種植。
緬甸人民也表現出了極為尖銳的針對鴉片種植與毒品製造的傾向,表現出了對毒品的痛恨。
目前在中國上映的一部電影《藍旗軍》就描寫了當年中緬兩國人民對英國殖民者鴉片種植的反抗。
當年,原果敢縣知府林洪烈與當地撣幫民族首領羅之曼激烈反對英夷役使族人種植鴉片,揭杆而起反抗英賊。
林洪烈起兵後,羅之曼便率部投奔,與林合兵組成了“抗英藍旗軍”。
藍旗軍組成後,林洪烈為大元帥,羅之曼被封為大將軍,廣納忠勇義士,擁兵兩萬餘人,與英軍長期作戰。
藍旗軍與英軍對峙長達五、六年之久。期間大量破壞鴉片田,消滅英軍有生力量,給其以有力的打擊。
英夷對這支軍隊毫無辦法,於是采取外交手段向清廷施壓,要求出兵配合鎮壓藍旗軍。而腐敗無比的清政府竟然被迫接受了要求。
在英國殖民者與滿清政府的雙重打擊之下,藍旗軍最終失敗。
藍旗軍失敗後,英夷即暢通無阻的役使當地人民大力種植鴉片,最終使金三角地區成為鴉片基地。
而現在,金三角的不斷興旺,使得英國殖民者多了不少收入的同時,卻背負了罵名。
海洛因等高純毒品的橫行,給世界帶來了難以磨滅的災難,也使得國際社會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並且向英國表示了反對。
至於英國佬怎麼反應,李秉衡可並不在乎,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將金三角搞亂搞臭,最好範圍再廣些。
在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居住著祖祖輩輩擅長種植罌粟的苗族、瑤族和僳僳族。種植罌粟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發財致富的一條捷徑。
罌粟的大麵積種植,以及利潤使然,使得金三角的鴉片生產根本就沒有辦法禁絕。
緬北的海洛因製造剛好可以躲在金三角的鴉片後麵,悶聲大發財。
“金三角”是指位於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範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老撾的琅南塔省、豐沙裏、烏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總麵積將近20萬平方公裏。
將金三角成為毒品基地的進程無限加速,不僅可以使得英國殖民者的名氣敗壞,而且,這裏牽涉到緬甸、泰國與老撾三國,將來要找借口進軍泰國與老撾,金三角就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