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錯(1)(1 / 2)

第三十一章:錯(?)

文帝去世,景帝劉啟上台,最鬱悶的就是張釋之,這位老兄當年忠心耿耿,在司馬門逼著太子下車,驚動了薄太後,最後太子寫檢查,皇帝自認教子無方,一件小事搞的沸沸揚揚,天下皆知,張釋之自己沒撈到什麼好處,太子卻跟他記仇了。

秉公執法,是要付出代價的。

張釋之也有自知之明,劉啟是個什麼貨色他太了解了,為了一盤棋都能打死人,想讓這種人放過你,想得美!現在是剛上台沒時間,不代表自己安全,哪天閑著想起他,就是天大的罪過。

張釋之越想越害怕,茶飯不思,夜不能寐,簡直就是度日如年,人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明知自己要死,卻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這麼吊在半空生不如死。想辭職,又怕弄巧成拙,皇帝都沒找你麻煩你先去找皇帝麻煩,罪加一等!想和皇帝解釋解釋,又沒有機會,無法開口,一來二去,體重下降,血壓上升,已經具備抑鬱症早期症狀。

就在此時,一位老同誌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

中國有句老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人老了是生理上的老,但是人生的智慧卻老而彌堅,越老越來勁,所以有說人老精,鬼老靈,而這位老同誌就是這種典型。他姓王,名字不詳,人稱王生,王生是個老處士,處士是指那些有能力卻不願意做官的人,中國古代這種人很多,各種演義都有記載,個個都是“天龍八部”中掃地僧那種級別的人物,不顯山不露水,關鍵時刻一出手就是石破天驚。在我看來,這些人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沒有機會做官。官帽就那麼多,皇公貴族七大姑八大姨的一擁而上,有多少也剩不下來,再說當時也沒有科舉製度,做官靠關係,靠推薦,這種人才流動方式水太深,有關係的做官機會大把,沒關係的隻能發發牢騷,流流口水,官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

做不了官,也的混飯吃,於是乎就誕生了一個職業:處士。處士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門客又有區別,門客是依附與某一個人,處士相對比較獨立,誰的生意都做,類似於現在的管理谘詢公司,專門靠出賣自己的智慧混日子。

王生的專業方向是黃老之學,當時黃老之學非常流行,處士這職業和中醫又有點類似,越老越值錢,王生年紀一大把,屬於這一行業內的大牛級人物,名氣大,人脈廣,張釋之也慕名經常去拜訪他,一來二去,雙方成了好朋友。

此時張釋之正得寵,王生看準文帝喜歡張釋之,所以抱定這顆大樹,為了讓大樹茁壯成長,王生和張釋之還在朝堂上玩了把二人轉。

有一天朝會,王生作為特邀嘉賓列席,當著大家的麵,讓張釋之給他係鞋帶,大家都覺得這老小子很過分,張釋之是皇帝的人,你當著這麼多人說這話不是打他的臉嗎?但是張釋之卻一點也不生氣,還恭恭敬敬的走上前,彎腰把鞋帶給王生係好,看的大家目瞪口呆。

事後有人問王生,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王生說道:我是個貧賤的老頭子,也幫不了張大人什麼忙,當著這麼多人的麵讓他給我係鞋帶,可以凸顯張大人敬重有才能的人,我不是羞辱他,是在幫他。

實話實說:這個手段有點低劣,如果這是一場戲劇,編劇都不及格,稍微動動腦筋就可以看出這哥倆是在做戲,但是由於這個橋段原創性較強,所以反響非常好,王生和張釋之一戰成名。一千多年後,著名詩人李白把這個段子山寨了一遍,喝多了,當著皇帝的麵非要讓高力士給他脫鞋,高力士不但不感激他,還狠狠了陰了他一把。

所以說:原創很重要!作秀要配合!

王生給張釋之出了個非常普通的主意:開門見山,直接向皇帝道歉。

之所以說這個主意很普通,因為張釋之之前也曾經想過,就是因為這個辦法太普通不敢做,有了王生這個老鬼撐腰壯膽,張釋之也豁出去,直接找到景帝認錯。

劉啟做了皇帝,自然也表現出點氣量,本來張釋之也沒有做錯什麼,而且主動來找自己談,多少的給個麵子,不然以後誰還敢認真做事。所以當場表示,這事翻篇了,大家都是為了朝廷,對事不對人,以後認真做事即可。

張釋之終於可以睡個好覺。

說是這麼說,皇帝的話要是能信,母豬不但的會上樹,還的會飛,沒過多久,劉啟就找個借口把張釋之給攆走,任命為淮南國相,讓他滾的遠遠的,免的看見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