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身後事(1 / 2)

第三十章身後事

文帝後七年,即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享年46歲,放在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歲數,但是文帝的光輝一生戛然而止,隻能說,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皇帝連現在的普通老百姓都不如,科技不但是生產力,還是救命神器啊!

皇帝壽命短,這是個曆史規律,要是總結出來的有幾百條理由,所以在這就不在做詳細研究,但是對於文帝這樣一個口碑極好的皇帝,死後有必要做一個總結。

簡單的說,他是一個好皇帝。

什麼是好皇帝?

好皇帝不一定是個好人,這點要區分清楚,做一個好人容易,做好皇帝難。簡單點說,如果一個人有一顆善良的心,做事能夠多為別人著想,他就是一個好人,而做一個好皇帝,不但但要有心,還的有能力,甚至說:還需要有一點運氣。

文帝上台的時候,雖不能說是一個爛攤子,但也說不上有什麼好牌,劉邦一家三口的家庭矛盾延續了幾十年,雖然百姓沒有跟著遭殃,但是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你想,一家人天天爾虞我詐,你陰我我陰你,哪有心思管老百姓。

好在老百姓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動物,你不管我,我自由發展,過得也查不到哪裏去,用經濟學的話說: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掌控一切。這便是市場規律,

劉恒,是一個非常尊重市場規律的人,簡單點說:不折騰。這位老兄上台以後在經濟方麵的政策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會發現,他所推動的每一條都是非常切合當時發展實際的,比如說他聽取賈誼的建議:安民。聽起來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在秦末漢初的很長時間,安民都是頭等大事,百姓不安,天下如何能安,百姓不是一個開關,你今天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明天不想讓他做什麼他就不做什麼,從動亂到安定需要土地,需要製度,需要信任,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政策要有延續性,長期性,而文帝做到了,有賈誼的功勞,但是即使沒有賈誼,也會有人給他提同樣的建議,而他選擇了這麼做,他的功勞最大。

再比如說減輕賦稅,徭役,兩座壓在百姓頭上幾千年的大山,2006年,中國取消農業稅,曆經千年才把這座大山徹底搬掉,這也從側麵反映出這座大山的分量。對於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而言,不能取消,能做到減輕也是十分不容易,要知道當時,內有藩王蠢蠢欲動,外有匈奴虎視眈眈,哪個都不是好惹的主,想對付他們,沒有錢就是空談,羊毛出在羊身上,錢從哪來?

而這位仁慈的文帝,依然決然的選擇了為民著想,文帝二年和文帝十二年,先後兩次減輕稅率,把土地稅從一比十五降低到一比三十,算賦從一人一年120個銅錢減輕為40個銅錢,並且把這些製度化,長期減輕了農民負擔,成年男子的徭役改為三年一次。

比起暴虐的秦始皇,漢文帝簡直是菩薩轉世!

除此以外,漢文帝還非常先進的進行了貨幣改革和國企改革。文帝的貨幣改革在貨幣曆史上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在位期間允許私人鑄錢,真愛鄧通就是幹這一行的,劉濞也是,大家坐擁印鈔機,不說前無古人,但是絕對後無來者了,因為到了景帝武帝時期,鑄錢這項工作就被國家壟斷了,從此以後再沒有哪個皇帝如此大方,允許民間自己印鈔。倒不是說文帝昏庸,允許這麼離譜的事情,這和當時的經濟形勢有很大的關係。

漢朝剛剛統一,各種類型的貨幣混合流通,材質都是銅,由於銅是硬通貨,而錢是看幣值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偷工減料,各種貨幣亂七八糟,造成各種文帝,文帝也很煩,既然你們對朝廷的做法不滿意,幹脆,你行你上,自己鑄錢,反正都是銅錢,誰做都一樣。

按照經濟學觀點,金銀天生就是貨幣,換而言之,在當時金銀較少的情況下,銅天然就是貨幣,真是因為有這種屬性,所以私人鑄錢的負麵作用遠遠不如今天的假幣,而且在流通領域還能起到調節的作用,所以說對這條政策要結合曆史實際來看,不能一棍子打死。

國企改革是另一個改革大項,在此之前,國家壟斷了礦山,森林,鹽業,鑄鐵。壟斷的好處在於可以增強國家控製力,讓國家賺錢,缺點就是與民爭利,導致重要產業效率底下,一部分官員從中獲利,但是大多數老百姓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而且由於國企壟斷,導致許多產品質量低下,而百姓又非買不可,引發了許多民怨。文帝非常慷慨的開放了這些壟斷領域,有利的激發了國民經濟的獲利,促進了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