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心裏很高興,與其每天見麵尷尬,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家各過各的,你當你的皇帝,我當我的國相,隻要你不找我麻煩,大家永別最好!
趕走張釋之,劉啟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可以把位子騰出來讓其他人頂上。這件事情蓄謀已久,這個人早已躍躍欲試,這個人的出現,打破了景帝十六年的平庸通知,增加了一抹血腥的色彩。
晁錯!
不能不說,他父母給他取這個名字就是個錯誤,生個娃叫什麼不好,叫錯!
既然是錯,就要改正,可惜這個錯誤的代價太大!
晁錯是河南潁川人,潁川人傑地靈,簡直就是名人的搖籃,往前看,是夏朝的首都,呂不韋韓非子張良都是這的人,往後看,荀彧徐庶司馬水鏡郭嘉吳道子褚遂良都是這地出生長大的,絕對的風水寶地,在當時,隻要說是潁川出來的,就好比你跳槽的時候介紹自己是從五百強出來一樣,人家立刻高看一等,從這個角度看,晁錯也是出生名門。
晁錯少年時期學習法家思想,文帝的時候出任太常掌故,這個崗位聽起來普通,實際地位很高,九卿之首,類似與今天的文化部兼教育部部長,後來奉命到濟南跟著一個叫做伏生的人進修“尚書”,成為尚書一脈的正宗傳人,要知道在當時,論語尚書一類的書籍,隻要精通一門,就可以做大官。而伏生,是當時公認的“尚書”大家。這個老頭身世十分傳奇,據說他是孔子弟子的後裔,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把“尚書”藏在夾牆裏保存下來,一直到惠帝的時候才取出,共有二十九篇,有了這二十九篇竹簡,伏生一躍成為當世尚書第一人,擁有獨家版權和教學專利。
“尚書”學習哪家強,山東濟南找伏生!
“尚書”也不是人人都能學的,晁錯也是因為有朝廷的介紹信才順利拜師,經過數年寒窗,晁錯學有所成,回來以後出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後來又被提拔為博士。
太子舍人聽起來像是太子的下人,其實是個好差事,能做這職位的都是非常有知識有才學的人,讓他們天天和太子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通過自己的優良品質影響太子,類似與太子半個老師。正是在這段時間,晁錯和景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以後的仕途打下了基礎。
晁錯做博士的時候,專門寫了一道“言太子宜知術數疏”,詳細分析了太子應該學習的治國方法,得到了文帝的讚賞,被提拔為太子家令,而劉啟也很喜歡晁錯,稱他為“智囊”。
有了這層關係,晁錯被重用也不奇怪,而晁錯自己也比較會來事,文帝的時候就屢屢上書,建議削藩,還非常認真的提出一大堆的配套建議對策。
削藩是一件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大事,開國皇帝處於對血緣的信任,把天下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兄弟,看起來是天下一家親,其實就是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埋雷。
剛開始,各路藩王對中央正負都表現的十分順從,隨著血統的稀釋,各種問題就出現了,有實力的地方正負開始不服中央調度,有追求的中央政權不滿地方不聽話,時間越久矛盾越大,最終發展成兩種結果,一種是中央搞定地方,實現大一統;一種就是地方反噬中央,取而代之。建文帝就是個例子,削藩不成反被削,搞的家破人亡,自己下落不明。而年紀輕輕的康熙皇帝手段就老辣的多,以一敵三,搞定了三藩。
文帝當然知道藩王的壞處,但是他是個和平主義者,愛名聲,好麵子,不希望大動幹戈,死個劉長已經讓他捶胸頓足,再死幾個姓劉的就更受不了,隱患雖然也是患,沒發作之前都可以拖延,再加上匈奴天天騷擾,攘外顧不上安內,所以就把這事擊鼓傳花到了兒子手上。
劉恒沒有理會晁錯,別人可不這麼看,在投機大師袁盎眼裏,晁錯這小子就是來搶飯碗的,削藩這事誰不知道,要是能行我早就幹了,還輪得到你小子,但是投機你的有個度,削藩擺明是個騷主意,天下剛剛安定下來,國庫空虛,還要應付匈奴,南粵趙佗,一大堆事你不給提意見,偏偏選擇最複雜的削藩
你這麼投機,以後讓大家怎麼投機!
自古同行是冤家!
晁錯袁盎,這兩位自此以後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