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客氣的說,文帝是個不錯的經濟學家,許多人把這些概念定義為無為而治,黃老之學,我個人不是很讚同,市場經濟並非無為而治,恰恰相反,正府有為的地方很多,比如說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競爭條件,減輕政策障礙等等,傳統的有為思想在於正府應該做很多事情,應該做加法,而文帝的有為是做減法,減去了很多負擔,讓市場規律更好的發揮作用,一加一減,體現了文帝治國的大智慧。
除了經濟方麵的改革,文帝在許多領域都做到了盡善盡美,比如說司法,中國古代的司法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不把人當人,一旦犯了罪,什麼砍鼻子,看腳,怎麼爽怎麼來,動不動還要連坐,一人犯罪,全家遭殃,沒有統計證明這樣做有效減輕了犯罪率,但是殘疾率和冤案肯定大幅上升,做官的省事,老百姓倒黴,講理都沒地方,因為這就是法律,用現在的一句話說:這是製度問題,不是人的問題。
製度文帝其實也是人的文帝,因為製定製度執行製度的都是人,無人問津就是製度問題,有人管就是人的問題,文帝就是這個管事的人,他廢除了各種肉刑,改用比較人性化的鞭打等代替,取消了連坐,一人做事一人當,在那個愚昧的時代,這都是非常先進的人性化思想。
除此以外,文帝還從司法層麵簡政放權,比如說廢除了過關需要證件的製度,降低了人員流動成本,促進了經濟資源的流動,這對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當然不能光說文帝好話,凡事有兩麵,人都有缺點,比如說在外交方麵,尤其是對待匈奴,漢文帝采取了綏靖政策,把和親當做頭等大事,對匈奴一忍再忍,被人欺負也隻是打個自衛反擊戰,結果就是把匈奴徹底慣壞了,拿漢朝不當回事,隔三差五來敲詐勒索。憑心而論,漢文帝這樣做有他的難處,一來國力有限,打仗是一件燒錢的事情,沒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光喊口號是沒有意義的,二來打仗是要死人的,文帝愛民如子,不願意看到流血犧牲,所以就把自己家族的女人當做犧牲品,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讓人感慨。好在他的經濟政策為後人攢足了家底,等到武帝出世,把這一切逆轉。
當然,文帝自己也知道隱患在哪裏,去世之前,特地交代太子劉啟:將來天下又變故,周亞夫是將才,可以找他。這句話是肺腑之言,也是先見之言,因為這一番話,一個人,拯救了劉啟的政權,這是後話。
在此之前,文帝還特意交代,在他死後,陪葬的東西不要用金銀,用瓦就可以了,免的勞民傷財,喪事也不要大操大辦,一切從簡,免得大家沒法工作。對於一個迷信鬼神的人來說,能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一致天下所有人都相信這點是真的,西漢滅亡,赤眉作亂,把西漢皇帝的陵墓挖了個遍,唯獨不去霸陵,據說就是因為相信他陪葬的都是瓦器,直到西晉年間才被一群饑不擇食的盜墓賊發掘,發現其中金銀很多。原來劉啟沒有遵從老爹的旨意,喪事辦完以後,偷偷把許多金銀器放入墳墓,不知道是因為他的孝心還是因為竇太後的心意。但這絲毫不損害漢文帝的美名。
劉恒死後,大家經過討論,一致決定,上諡號文帝,廟號太宗,要知道文帝,太宗,這都是了不起的稱謂,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稱文的理由一大堆,每一條都很了不起,後世稱為文帝的不少,有名的比如李世民,朱棣,皇太極等等,無一不是對自己朝代有大功的人,而太宗更是不得了,一般開國皇帝叫祖,第二代叫宗,但是西漢高祖以後有惠帝,高後,劉恒能被認定廟號為太宗,可見大家對他的愛戴,同樣,李世民也被稱為太宗,地位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