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隱患(2)
吳國太子劉賢被漢國太子劉啟打死以後,吳王劉濞開始了作死之路—不來上朝
每次朝廷問起來,就兩個字回複—病了。
請病假是個古老的傳統,當年英布、彭越都請過病假,真病也好,裝病也罷,下場就是小病轉成大病,最後病死了,死都沒得到個好死,所以無論你是以什麼病請的假,領導心裏一清二楚,如果生病就不用上班,大家都請假,公司早就倒閉了。況且吳王這病假請的真好,家裏看著兩座金山,還不用上朝,真是做夢娶媳婦—想得美。
劉恒是個好皇帝,但也不是傻瓜,知道這位堂哥為了兒子的死跟自己慪氣,所以前幾次請假就裝裝糊塗,不和他計較,心想我給你台階下,你差不多就行了。沒想到劉濞倚老賣老,試探了幾次覺得皇帝也不能怎麼地自己,蹬鼻子上臉,幹脆就不來了。
我給你麵子,你不給我麵子,難道我的麵子沒有你的麵子大?你兒子是被我兒子打死了,但是我兒子是太子,將來的皇帝,你想怎麼樣?不給現任皇帝麵子,不給未來皇帝麵子,你想造反?
這個邏輯很簡單,推導出來的後果卻很嚴重,所以劉恒非常生氣。你不是生病嗎,不要緊,我有醫生,專治各種疑難雜症。就不信治不好你。
朝廷即刻派出太醫到吳國,給吳王看病,看看你究竟得了什麼病。
古裝片中的太醫背了幾千年的黑鍋,經常被描繪成水貨代名詞,其實太小看他們了,太醫隻所以能成為太醫,靠的是真才實學,不是說考個太醫資格證就能進宮糊弄皇帝的,沒有還真本事,搞出事情是要殺頭的。對付劉濞這種貨色,太醫再差,有沒有病還是能看出個一二的。
太醫見到劉濞,也不用望聞問切,隻簡單打了個照麵,就看出吳王是在裝病,紅光滿麵,腰身筆挺,說話聲音嘹亮,走路虎虎生風,據小道消息透漏,吳王在太醫來的頭一天晚上還在為翻牌子去哪睡覺苦惱。這樣一個人要說有病,那隻能說是看病的人有病,所以很快回報:吳王沒有病。
沒有病裝病,這就是欺君之罪,嚴重違反了診治幾率和診治規矩,按照漢朝法律,是要誅九族的。所以以後每次見到吳國使者,劉恒都故意找麻煩,先罵一頓,然後關進大牢,來一個關一個,來一群關一群,你自己生病不來,總不能全國都生病不來吧,你不來,我就打你的狗,看你忍到什麼時候,看你裝到什麼時候。
一來二去,劉濞開始害怕,皇帝要修理你,你是逃不掉的,韓信彭越英布等先烈就是例子,當初是因為慪氣,現在事情鬧大了,騎虎難下,再這麼發展下去就要性命不保,索性舍得一身剮,把皇帝拉下馬,你要我死,我偏不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劉濞召集一幫死黨,準備密謀造反。
要說劉濞也是幾十歲的人了,真造反成功也做不了幾天皇帝,何況造反這種高風險工作,成功的可能性太低,當年英布何等的人物,也不過三下五除二就被劉邦給收拾了,自己雖然也有兩下子,但是比起那些造反界的前輩,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何必非要走上這條作死之路。
但是劉濞也有劉濞的難處,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造反至少還有點機會,自己手握金山銀山,經營吳國幾十年,手底下各類人才也不少,在加上在各地的藩王中,自己年紀最大,資曆最老,彼此之間也有些交情,雖說不能一呼百應,至少有幾個回相應自己,人生能有幾回搏,索性玩把大的,來個全押,說不定有機會。
就在此時,一個小人物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這年,吳國的使者照例來長安拜見皇帝,照例給吳王請病假,劉恒照例把使者罵了一頓,就在雙方照例準備往下走的時候,這為使者一番話,改變了局麵。
曆史沒有記載這位使者的姓甚名誰,但是在我看來,他一定是個十分坦誠,十分有魄力的人。比起當年的酈食其、隨何毫不遜色。
這就好比是一場商務談判,大家見慣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都在費盡心機猜測彼此的底牌,忽然來了一位坦誠相待的談判對手,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者十分誠懇的對劉恒說道:吳王本來沒有病,但是一開始因為兒子的事情生氣,就假裝有病,結果卻被發現了,派出的使者也都被關進大牢,所以吳王非常害怕,害怕陛下殺他,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他越是不來,陛下越是懷疑他,越是懷疑他,他越是不敢來,沒有的事情也成了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