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隱患(1)
袁盎是個什麼樣的人,曆史有爭議,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診治投機者,利用皇帝愛聽逆耳忠言這一特點,經常特立獨行,凸顯與眾不同,引起皇帝關注,借此為自己積累名聲。也有人認為袁盎忠心耿耿,仗義執言,不隨波逐流,是真正的忠臣。
無論是曆史人物還是現實中人,都離不開人的自私本性,從袁盎一生的作為來看,他肯定是一個忠於朝廷的人,至於為什麼忠於朝廷,有複雜的動機,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忠於朝廷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人生有許多選擇,有人忠於理想,有人忠於愛情,有人忠於金錢,有人忠於權力,無論哪種,都是出於自己的需要。大公無私也是一種自私,隻不過是你選擇了公大於私。
袁盎出身強盜家庭,成分低,想在那樣一個講究出身的社會出人頭地,投機無疑是一個快速成功的好辦法,投機並不全是個貶義詞,隻要不做大奸大惡的事情,無可厚非,劉邦也是靠投機才做的皇帝,不能說你投機可以,別人投機就不行。
當然,投機是要付出代價的,袁盎自從摸清文帝的套路,就開始陷入一種無意識的自戀狀態,自認找到了升官發財的萬能鑰匙,忘乎所以,到處開炮,陷入走火入魔的狀態,到後來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被他得罪光了,無論是大忠似奸還是大奸似忠,大家都受不了他了,隻要有袁盎出席的場合,大家能躲就躲,能不去就不去,就連文帝,沒有急事也不想見他,以致有人問文帝:既然這麼討厭袁盎,為什麼不找個理由把他幹掉,一了百了。文帝想了很久說道:朝廷需要有這樣的人。
管理學上有個名字叫做“鯰魚效應”,起源於挪威人在運輸沙丁魚過程中為了防止沙丁魚窒息而死,在沙丁魚中放幾條鯰魚,而沙丁魚見到鯰魚以後害怕就會遊來遊去。反倒可以存活下來。這個典故起源於挪威,但是道理幾千年前中國人就懂,文帝雖然是個好皇帝,但是一樣不希望手下大臣是死水一片,有一個袁盎總比沒有好。
但是凡事的有個度,袁盎這條鯰魚遊動的太猛,不但沙丁魚受不了,連魚缸都要被他撞碎了,鯰魚多的是,魚缸隻有一個,魚缸破了還要魚做什麼,所以文帝大手一揮,袁盎下崗了。
調任隴西都尉!
隴西位於今天的甘肅,在當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軍事意義重大,但是生活條件相對比較艱苦,文帝把袁盎發配過去,一來可以利用他的才能,二來可以耳根清淨,一舉兩得。當然,這事還沒完,袁盎雖說是條鯰魚,但也是一條有能耐的鯰魚,放在隴西窮鄉僻壤有點可惜,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又把袁盎調到吳國去做國相。
從祖國荒涼幹燥的大西北一家夥來到了富庶濕潤的江南,袁盎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這一切,都因為一個人。
吳王劉濞。
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從輩分上看是文帝的堂兄,從親緣關係上來看,兩家是很近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堂兄弟比親兄弟差點,但是也不算遠,且劉濞當年以武將的身份跟著三叔平叛英布,立有戰功,於情於理做個吳王都是實至名歸,但是劉邦完成封賞以後十分後悔,因為從麵相上看,劉濞是個十足的反骨仔,以前太忙沒仔細看,現在說出去的話也不好反悔,再說了,親侄子立了大功就因為麵相被免職,也說不過去,麵相都是繼承來的,侄子麵相有問題,叔叔也是有責任的,而且爺爺還在,你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於是劉叔叔語重心長的拍著侄兒的頭說:五十年後東南有叛亂,不會是你吧?
劉濞當時才剛過二十來歲,五十年,就的七十歲了,據曆史考證,西漢人均壽命不超過三十歲(包括戰亂疾病等因素),能活到七十歲是小概率事件,再說了,能活到七十歲已經阿彌陀佛了,哪有心思造反。
但是劉濞被三叔這麼一忽悠,嚇的不輕,趕緊跪地磕頭:侄兒肝腦塗地,無以報答皇帝大恩大德,絕對不會造反。劉邦看到侄子還算識趣,也就見好就收,就此打住,繼續說道:天下劉姓是一家,以後好好幹,不要造反。
這事雖然曆史有記載,但是我個人以為水分很大,麵向一說虛無縹緲,要是真有那麼玄乎劉邦幹脆把侄子換個地方或者直接免掉都是可以的,沒有必要給子孫後代埋雷,說到底,是因為東南地區遠離朝廷,無法掌控,且當地人自然資源豐富,比較有錢,誰在這當老大都不安分,項羽就是從這起家的,英布做了淮南王也不老實,劉邦是個多疑的人,雖說讓侄子在這駐守,還是不放心,幹脆借此機會嚇唬嚇唬他,讓他老實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