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陛下可以赦免吳王的罪過,讓吳王改過自新。
最後使者還說了一句:察見淵魚者不祥!
《列子˙說符》:“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意思就是凡事不能搞的太清楚,有時候裝裝糊塗反倒更好。
不能不說,這句話深刻反映了中國人的古老智慧,上位者對下位者總是希望掌控一切,知道的越多越好,下屬彙報的越詳細越好,隻有掌控一切,才能牢牢掌控權力,君臣如此,夫妻如此。後世的武則天,朱元璋都是這種人,都有強烈的控製欲,無與倫比的自信心。武則天發明了銅匭,收集各種信息,名義上是聽取民意,後來成了大臣之間勾心鬥角的工具,她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而朱元璋百尺竿頭,搞出個錦衣衛,把大臣當敵人,連人家吃飯拉屎都不放過,到了朱棣,更進一步,在錦衣衛的基礎上增加東廠,天下人一舉一動,都記錄在案,以為借此可以知曉一切,控製一切。
但這種方式卻存在致命的弱點,一個人再厲害也不能掌控一切,人就是人,不是上帝,上做了上帝做的事情,就是僭越,而僭越,就是秩序崩壞的開始。
即使掌控一切,也不能為所欲為,有時候知道反倒不如不知道,所以中國人又發明了一個更進一步的說法:難得糊塗。
做人難,糊塗更難!
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看破一切以後的一種大徹大悟。
隻要大方向不犯錯,小事裝裝糊塗,知不是和稀泥,而是一種智慧。
文帝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開始選擇了裝糊塗,可惜劉濞不領情,非要和皇帝慪氣到底,差點覆水難收,而這位使者,卻通達透明,幹脆把問題擺到桌麵了,大家說白了,如果你們還是要鬧,還是要慪氣,那就沒有必要操著掖著,直接撕破臉就是。
文帝這麼一聽,覺得有道理,既然對方已經求饒了,給自己台階下,自己也的拿出誠意,給對方一個台階下,何況堂哥老來喪子,的確非常可憐,所以下詔:把之前扣押的使者都放出來,還專門打造了一個拐棍送給劉濞,對外說明:劉濞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以後就不用來長安請安了,在家好好保重身體,老老實實做你的吳王。
劉濞本來提心吊膽,沒有想到皇帝突然轉向,這麼一來造反就失去意義了,隻要能保住姓名地位,他也不願意鋌而走險,所以造反這事就先擱置。
而此時,袁盎正巧在吳國做國相,名義上是國相,說到底就是朝廷安排在吳國的一個間諜,有事沒事看著吳王。
吳王想造反這事,瞞得住別人,哪裏瞞得住袁盎這種猴精的家夥,此時袁盎在此顯示出他精明的一麵:裝糊塗。
劉恒裝糊塗是為了不把事情鬧大,穩住劉濞。袁盎裝糊塗,純粹是為了自保。要說皇帝派你來,最大的目的就是監視王爺,防止造反,但是王爺真要造反,你卻裝糊塗,往是失職,往大說,就是誤國誤民。康熙年間,為了防止吳三桂造反,特意派朱國治到雲南盯梢,朱國治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在對付吳三桂這件事情上,鐵骨錚錚,忠心為國,明知道是死,也要咬吳三桂一口。比起朱國治,袁盎簡直就是個笑話。
當年他被派往吳國做國相的時候,哥哥袁種就交代過他,吳王劉濞這人難伺候,經常有謀反的心思,你去了以後少管閑事,不要想著像在長安一樣,到處放炮,動不動彈劾別人,劉濞可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家夥,所以你去以後就天天吃喝玩樂,當然啦,也不能裝太業餘,偶爾說幾句閑話,勸吳王不要謀反,這樣朝廷不會認為你無所作為,吳王也不會猜忌想殺你,兩邊都不得罪,才能保命。
袁種是個老江湖,看的很明白,所以特別交代弟弟,袁盎這種投機倒把的高手自然一點就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投機倒把在文帝那好用,到劉濞那就的換個手段,無論哪種手段,對自己最有利的就是最好的手段。
所以後世很多人說袁盎是“無雙國士”,真是高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