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論功行賞(2)(2 / 2)

項它:項羽侄子

項襄:項羽三叔

項纏:他經常被人稱為:項伯

一個臥底,兩個投降,被劉邦賜姓“劉”,還被封侯了,真是諷刺!項羽不是個好領導,但是這三位真不是什麼好東西,不知道這可不可以稱之為認賊作父。

搞定了如狼似虎的大臣,劉皇帝還有一件煩心事沒有了結,心裏挺苦惱。

在此之前,有個叫婁敬的大臣,在隴西戍邊,經過洛陽的時候非要見他,小人物想見大人物,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位婁敬可不是為了要個簽名什麼的,他是有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很重要。

他的故事生動的告訴我們: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劉邦剛當了皇帝,領導的架子還懸在半空,聽到手下虞將軍極力推薦,就抽時間見了見婁敬,初次見麵,婁敬穿的和叫花子一樣,非常不雅觀,但是他自己好像無所謂,上來就給劉邦上課:

陛下定都洛陽,是否打算效仿周朝?

西漢建立的時候,周朝滅亡的時間不長,再說周朝建國八百年,是曆史上最長壽的王朝,效仿周朝也沒有錯,所以劉邦很爽快的告訴婁敬:是!

陛下不能這麼做。婁敬也非常爽快的否定了劉邦

為什麼?劉邦問

因為周朝以德服人,陛下是以武服人,洛陽處於中原地帶,四周無險可守,所以洛陽不合適。

哪裏合適?

關中

秦國定都關中,還不是被我掀翻了?

那是秦國自己不爭氣。婁敬非常堅決的說道。

遷都是大事,劉邦有些心動,決定召開朝廷代表大會討論這個事情,畢竟群眾的智慧還是非常廣大的。

會議剛一開始,就形成了一邊倒意見,大家一致不同意去關中。理由嘛:明麵上看大家認為洛陽是天下的中心,有黃河,嵩山守衛,安全問題不用擔心,底下的理由劉邦也明白,大家都是徐州人,不願意去陝西上班,離家太遠。

劉邦決定再問一個人的意見,一直以來這個人的意見都非常靠譜,他說去哪就去哪!這個人就是張良。

張良非常幹脆的告訴劉邦:關中好,婁敬說的有道理。

劉邦當天就坐車去了關中,走之前留下聖旨:愛去不去,不去就主動辭職!以後首都就定在關中了。

婁敬的固執為自己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因為提議有功,皇帝賜姓劉,改名劉敬,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搬家是個大工程,櫟陽因為常年戰亂已經是一片廢墟,劉邦命令蕭何在渭水以南建造長樂宮,未央宮,建造完成之前,自己在櫟陽,洛陽之前流動辦公。

搬家的事情總算告一段落,按下葫蘆浮起瓢,劉皇帝流動辦公已經夠辛苦了,忽然下屬來報:燕王臧荼反了。

臧荼是著名的反骨仔,當年殺韓廣,後來又投降韓信,漢朝建國以後,作為同彭越英布張耳並列的王,臧荼的日子過的提心吊膽。飛鳥盡良弓藏,我不是飛鳥,也不是良弓,看起來有死無葬身之地的可能性。為了活命,臧荼決定賭一把,造反。以燕國的實力,造反就是死路一條,但是燕國地處華夏東北,和塞外蠻族的關係說不清道不白,實在不行可以出國流亡,保命不成問題,既然進可攻,退可守,造反就造反,總比坐以待斃強。

過去的八年,造反成為一種流行,這種流行帶來的慣性激勵著臧荼鋌而走險,但是流行這東西就是一陣子一陣子的,去年的款式到了今年就是老款了,現在想造反,落伍了。劉邦的實力已經遠遠大於造反大流行的時代,所以新皇帝不費吹灰之力就幹掉了臧荼,評定燕國的叛亂。

臧荼造反唯一的結論就是:不要輕易追逐流行!

臧荼死了,燕國國君的位子就空出來了,劉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撤銷封號,二一個是找個人頂上去,而這個人,劉邦早就想好了。

盧綰,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發小,好朋友,起義元老,比親兄弟還請,據說這哥倆見麵都不用行君臣之禮的,盧綰動不動就直接竄進劉邦的臥室,劉邦也不會生氣,不但如此,八年抗戰期間,盧綰作為元老,兢兢業業,立下不少功勞,有關係有能力,封個王做做應該可以有。

但是劉邦是個愛麵子的人,自己提拔自己的發小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就客氣了一下,讓大家合意合意,推薦一個適合的人選。

擺明的蘿卜招聘,大家都是是明白人,所以一致推薦,盧綰是最合適的燕王人選。劉邦收到大家意見反饋以後,扭扭捏捏客氣了一番然後發布了任命文件,盧綰為燕王。

好兄弟,講義氣,可惜劉邦一腔好心卻害了盧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