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論功行賞(1)(1 / 2)

第四十三章:論功行賞(1)

項羽死了,其他的雜魚死的死,降的降,沒有任何的威脅,劉邦終於實現了當大哥的夢想,人年紀大了,經不起折騰,四年的拉鋸戰,讓劉邦筋疲力盡,幸好項羽這小子死了,再不死我就要去世了,年輕就是好啊,劉邦覺得自己贏的很僥幸。

作為新上位的皇帝,工作繁忙是必須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猛烈加班,終於有了點小成績,劉邦總結起來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把逃難的鄉親們找回來,經過八年的戰亂,老百姓死的死亡的亡,可以說是十室九空,在這麼下去,漢家天下就成動物世界了,農忙不等人,現在不打仗了,大家趕緊回來種地,所以被列為頭等大事,中樣正府下發紅頭文件,責令地方正府到處宣傳,把跑出去的老百姓找回來,在此期間,證府還出抬了許多相關文件,比如不可輕易打人,賣身為奴的一律作廢,回家種地等等。

第二件大事就是裁軍,飛鳥盡,良弓藏,普通的弓也的藏,不打仗要那麼多弓沒有用,百萬大軍就是百萬張吃飯的嘴,種地的人都沒了,哪有那麼多糧食,戰時政策不是長久之計,此時裁軍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及時的,按照張良蕭何的建議,隻要做好中上層軍官工作,下層士兵好辦,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和平年代大家都寧願回家種地也不願意做丘八,都是被逼的。

兩件大事忙完,終於可以消停一下,到了夏天,劉皇帝決定辦第三件大事,在首都洛陽的南宮舉辦開國酒會,犒勞有功之臣。

跟著老板混了八年,工資一毛沒有,還得提著腦袋拚命的幹,在領導的正確領導下,經過無數可能掉腦袋的戰鬥,死了無數的同事,留下滿身的刀傷劍傷,公司終於上市了,這意味著原始股終於可以變現了。

酒過三巡,劉邦非常感慨的問大家:來來來,今天知無不言,言者無罪,你們都說說,為什麼我這種沒文化的土八路能戰勝項羽這種高富帥。

都是一起扛過槍的老兄弟,大家都明白領導的心意,既要說實話,又要說的領導高興,於是趁著酒勁,馬屁與真話齊飛,恭維共抬莊一色,唾沫星子到處噴,說的大家異常興奮。劉邦樂嗬嗬的聽著,直到大家說完了才發表了會議總結,這份趁著酒勁的總結絕對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因為這一段話,奠定了三個人的曆史地位: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所擒也。

因為這段話,許多人對劉邦路人轉粉,喜歡曆史的朋友可以捋一捋,曆史上有名有姓的帝王級大哥,有誰這麼真誠的評價過自己和小弟,劉邦不是君子,卻也不是個偽君子,至少在這一刻他說了實話,發自肺腑的大實話。

領導給大功臣定了性,大家紛紛表示同意,並對領導的高風亮節表示了滔滔不絕的敬仰,大家紛紛表示,會繼續緊密團結在以劉邦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周圍,努力工作,為開創新局麵做出自己的貢獻,最後酒會在一片團結的氣氛中結束。

在後續的會議總結中,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酒會,團結的酒會,非常及時的酒會,在集團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這次酒會是非常有必要的,成功解決了大家對於人事問題待遇問題的分歧和擔憂,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說的都很好聽,但是事實再次證明:在利益麵前,說什麼都是靠不住的。

首先就是蕭何,雖然老板點名表揚了他,坊間也早早把蕭何張良韓信並稱為“三傑”,可是大家對他很不服氣,不服氣有不服氣的理由:江山是打下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也不是嘴巴說出來的,請問哪座城池是你蕭何打下來的?對於樊噲灌嬰更加不服氣,我們救過領導的命,你救過嗎?憑什麼你排在我們前邊?

其次是張良,同樣也是個書生,比起蕭何還不如,蕭何好歹是沛縣起兵的老人,老板曾經的老板,資曆在那,眾人心裏不服氣,當麵還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張良是個外人,一天兵沒有帶過,隻不過出了幾個主意,就爬到兄弟們的頭上,當然不服氣。

反倒是韓信,雖然三傑之中他最年輕,還是從項羽軍中叛逃過來的,但是因為功勞太大,軍事水平太高,即使是灌嬰樊噲這種粗人,提到韓信都是一口一個楚王,人前人後客客氣氣,沒有人敢說不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