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韓信的戰爭(1)(2 / 2)

這一招很卑鄙,因為酈食其還在齊國,搶功勞的意思也很明顯,因為齊國投降的消息已經傳達下來了。

但是竟然韓信同意了,因為蒯徹告訴他,我們辛辛苦苦曆時一年,打下趙國,隻有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幾天的時間搞定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難道大將軍還不如一個書呆子?

蒯徹作為謀士,無論給領導出什麼主意都是他的本分,最終拿主意的還是韓信,多年底層的貧困生活,領導的不信任,讓韓信的心裏發生了扭曲,為了獲取功勞不擇手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江湖道義,在名利麵前,屁都不是。

公元前203年十月,韓信率軍渡過黃河,在曆下擊潰毫無防備的齊軍,然後直插齊國首都臨淄。

齊王這邊過的醉生夢死,忽然聽說韓信打過來了,馬上責問酈食其怎麼回事,大家白紙黑字,簽了投降協議,怎麼出爾反爾?酈食其非常被動,但是馬上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被自己人出賣了,別說是當世名嘴,即便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了。

齊王要求酈食其去勸說韓信,隻要韓信停止進攻,就不殺你,酈食其一代狂人,自詡智計無雙,算無遺策,卻把自己算坑裏了,走到今天這步田地,既不願意對齊王卑躬屈曲,也不想再去低三下四的求韓信,

事已至此,夫複何言!

憤怒的田廣顧不得尊老愛幼,有樣學樣,煮殺了酈食其。

一代名嘴,直奔枉死城而去。比起紀信,周苛的舍生取義,酈食其死的真是冤枉,不值,這位後世公認的狂生,高陽酒徒,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富於謀略,而且敢作敢為,勇於冒險,為漢家天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身死於齊,非說之辜!

劉邦稱帝以後,十分懷念酈食其,感念他的大功,特意給他兒子封侯,以表彰酈食其的功勞。

酈食其死後,田廣為了自保,也顧不上殺父之仇了,一邊逃跑一邊派人向楚國求救。

項羽此刻遠在滎陽一線,為了保護自己的右翼,他派出大將龍且率軍援助齊國。

龍且的生平前文已經交代過,項羽集團頭號猛將,二號猛將英布叛變以後,才幾個月就被龍且打成孤家寡人,可見第一名和第二名差距還是很大的。

項羽派龍且對付韓信,還有一個原因,他倆認識,當年韓信在項氏集團混的時候,龍且就是他的領導。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然這句話也適用於韓信。

可關鍵是:龍且還是那個龍且,韓信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韓信了(你大媽還是你大媽,你大爺已經不是你大爺了)

開戰之前,下屬建議龍且堅壁清野,不主動求戰,畢竟韓信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後勤補給跟不上,隻要拖住他,讓齊王利用東道主的優勢發動群眾,讓韓信陷入齊國人民戰爭的王洋大海,可以不戰而勝之。

況且韓信隻有五萬兵馬,大多數是新招募的生瓜蛋子,龍且號稱二十萬大軍,數量質量都占優勢,隻要謹慎一些,至少可以利於不敗之地。

但是龍且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史記記載,龍且說道: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於耳!

意思就是韓信這個人我了解,很容易搞定。所以龍且決定速戰速決,直接與韓信決戰。

與韓信決戰是事實,但是這個理由,我不相信。

龍且是一員猛將,猛將做事喜歡生猛,不喜歡拐彎,如果這麼看龍且真有可能就是瞧不起韓信,所以輕敵了。

但他是龍且,從項梁時代就開始上馬征戰,在東阿與秦軍決戰,在定陶與灌嬰對峙,在九江蕩平了英布,他是猛將,也是當世名將。

任何一個名將都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翻開曆史書我們可以看到,高密之戰發生的時候,成皋之戰依舊難解難分,一線楚軍既要麵對滎陽成皋的漢軍,還要時時防備彭越的騷擾,兵員麵臨枯竭,後勤糧草開始供應不上,成皋之戰是一場疲勞戰,而楚軍已經生死疲勞。

龍且需要的是時間,隻要能快速拿下韓信,占領齊國,獲得齊國的糧食,兵員,楚國正麵戰場的局勢就會扭轉。

不是龍且不懂持久戰,時間不等人,一切為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