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徭役稅收使萬民感激皇上。
李斯希望采用這種直白的方式喚起二世對自己過往功勳的感激,以此赦免自己的性命。
不能不說李斯對秦國功勞巨大,換做其他皇帝,心一軟,放他一馬。
可惜他麵對的是流氓趙高。
獄卒奉命告訴李斯,犯人是不可以上書的,您要是想寫可以繼續。
不但如此,趙高還讓自己的爪牙冒充禦史,侍中等官員輪番審問李斯,誘導李斯翻供,然後再暴打一頓。
長此以往,等到真的禦史來的時候,李斯已經無法分辨,隻是乖乖的認罪。
李斯絕望了。
二世看到李斯的供狀非常高興,誇讚了趙高能幹,鏟除了自己身邊最大的定時炸彈。
這個時候李由在三川郡已經死在項羽劉邦的手裏,法官判處李斯五刑,腰斬於市,誅三族。
五刑分別為:黥、劓、刖、宮、大辟
這裏做一下解釋:
黥
黥刑,也叫墨刑,即是先用利刃割破犯人的麵部,然後塗上墨水,等傷好了以後,就會留下深黑色的傷疤。英布就是這種刑罰的受害者。
劓
劓,是個會意字,顧名思義就是用刀把犯人的鼻子生生割下來。
刖
刖刑就是把人的腳砍下來,有時候也包括手,這要看行刑官的心情了。
宮
這個大家比較熟悉,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太史公司馬遷,不解釋。
大辟
亦即死刑,它是“具五刑”中最“要命”的刑罰。大辟的具體手段不固定,根據施刑這的“喜好”,它可以是殺頭,也可以是絞刑,還可以是五馬分屍等。李斯是腰斬於市。
七大罪狀換來五刑!
行刑那天,李斯和次子一同被押解,李斯回頭對次子說;我真想和你重牽黃狗,像你小時候那樣一起到上蔡的東門去追逐兔子,但是現在哪裏還辦的到啊。
父子抱頭痛哭。
不知道李斯死前是否想起上蔡的那兩隻老鼠。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對於李斯的一生,筆者引用一段王夫之先生的評價:
李斯對秦二世說:“聖明的君主滅仁義之途,絕諫爭之辨,毫不掩飾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自古及今,無論是聖賢還是不肖之徒,沒有誰忍心這樣說,而李斯卻直言不諱,無有忌憚。唉,他怎麼能做出這種事呢?李斯也曾跟隨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學習過,也曾與秦始皇共同策劃過統一六國的大計,並且成功地統一了天下,為什麼連飛廉、惡來(秦人的兩位祖先)等惡人都不忍說的話,而李斯卻直言不諱呢?難道他真是這樣想的嗎?假如李斯麵對的不是愚蠢的秦二世,而是乃父秦始皇,盡管秦始皇十分驕橫、乖戾,他難道能傾聽李斯的高論而不加以譴責嗎?莫非是由於李斯認為天下後世不把自己視為主謀而無所顧忌嗎?這沒有別的原因,隻不過是李斯貪生怕死、患得患失之心太重太急,因而不顧一切罷了。死亡並非是不可怕的。失不可患,但是又何必一定要局限於失呢!李斯當初的進身之道並不是他的應持之道,接著他得以重用的功績並不是他自己所建的功績,後來他借以自保的措施也不是他的所學之術,最後他賴以自置的方法更不是合適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對他來說,失的確是值得憂慮的,而死也的確是很可怕的。要想讓他無畏無患,口不言人所不忍言的話,他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呢!天下沒有必死之途,但也沒有可以憑僥幸、期望而得到的幸福。正誌於早而後無所迫,而不忍不敢之心以全。早不能圖度於正。等到後來失有形,死有機時,即使想不這樣做也不可能了。不待上蔡東門之歎,肝膽早已自裂了。難道李斯真的是沒有人的良知嗎?《周易》說:“履霜堅冰至。”辨人於早,不如自辨於早。'
可憐也罷,自找的也罷,李斯終究是死了。
與馮去疾,馮劫一樣,大秦國的柱石在昏庸的二世,陰毒的趙高麵前一個一個的倒了下去。
下一個是誰,沒有人知道,但是所有人都戰戰兢兢,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