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項梁之死(1 / 3)

第十五章 項梁之死

項梁上位以後,張良向項梁請求幫助韓國複國,並推薦原韓國公子韓成作為韓國合法繼承人,作為新一代的盟主,也為了拉攏人心,項梁同意了張良的請求,派人找到韓成,立他為韓王,並象征性的讚助他1000兵馬用於攻取韓國的領地。

1000人雖然有點少,對於項梁來說就是意思意思,給多了不舍得,自己都吃不飽,不給又說不過去,給一點當是可有可無的小投資,有效果賺了,沒有效果也無所謂。沒辦法,大家都窮!

但是張良複國的理想終於有了一點眉目,蒼蠅的大腿也是肉,他忍痛辭別劉邦,和韓成一起向西開始複國的旅程。

事情的開始總是很美好,張良韓成連續攻下了幾座小城,算是有了革命根據地,但是屁股還沒有坐熱,秦軍即展開反撲,張良的1000兵馬勢單力薄,剛搶來的幾座小城又宣告失手,隻好帶著殘兵敗將在潁川一帶轉入遊擊戰爭。

隻能說:在大國的夾縫裏求生存的韓國真可憐!

章邯擊敗陳勝以後,氣勢大盛,正式轉入戰略進攻階段,楚國是章邯最大的目標,但在此之前,章邯決定首先拔掉進軍楚國路上的攔路虎--魏國。

前文說過,周市立魏國公子魏咎為魏王,章邯大軍壓境,周市奉魏王之命率軍迎戰,主戰場在臨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附近,秦軍抵達之前,魏咎派人向齊國楚國求援,唇亡齒寒,田儋為了擴大影響力,親自出征支援魏國,項梁也試探性的派出另外一個侄子項它領兵救援魏國。

章邯雖然取得了連串的勝利,但並沒有看輕敵人,在他看來,現在的對手陣容強大,絕不是之前周文的烏合之眾可以相比的。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章邯經過細致的觀察推演,找到了聯軍的破綻,缺乏經驗。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名將都是從無數戰役的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失敗是成功之母,真正驚才絕豔,毫無經驗卻能一戰成名的,比中大獎幾率都低。

雖說章邯的軍隊也是半路出家,以驪山的刑徒作為班底,但是經過多次戰鬥的磨練,這隻軍隊戰術素養,戰鬥紀律逐漸成熟,一大批中下層軍官具備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毫不客氣的說,這隻軍隊已經成為一隻鐵軍,遠不是那些剛上戰場的新兵蛋子可以相比的。

反觀齊魏楚聯軍,一個毫無經驗,希望借此機會揚名立萬,一個是剛剛複國實力有限的菜鳥,一個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看客,這樣的聯盟麵對秦國的虎狼之師,失敗的命運早已注定。

章邯決定給對手來個瞞天過海----夜襲。

數萬人的行動做到悄無聲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章邯想盡一切辦法,其中一條就是命令所有的人和馬嘴裏都叼著東西,防止出聲。

這一招在幾百年後被漢賊曹操用的出神入化,在官渡之戰中火燒烏巢,斬殺守將淳於瓊,一舉擊敗兵力遠勝自己的袁紹。

齊楚魏敵人毫無察覺,當秦軍到達聯軍陣地的時候,他們還在呼呼大睡,章邯給了聯軍致命的一擊。周市、田儋雙雙戰死。

臨濟陷入危局。

主力部隊被擊潰以後,短時間內再無援軍,臨濟被秦軍重重圍困,內無儲備,外無援軍,一天天耗下去隻能玉石俱焚,魏咎是個君子,為了魏國百姓免遭塗炭,主動與秦軍談判投降,唯一的條件就是秦軍破城以後不得殺害百姓,章邯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