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帝國的反擊(1 / 3)

公元前209年,張楚大將軍周文兵鋒所向,劍指鹹陽,一路招兵買馬,招安收編,以戰養戰。等他的大軍抵達函穀關,已經有兵車上千輛,士兵數十萬,軍容鼎盛,士氣高昂,儼然是一隻張牙舞爪的猛虎,要一口吞掉搖搖欲墜的大秦國。

函穀關,就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是中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穀關對秦國的意義不言而喻,作為秦國與東部國家交通要道,有了函穀關,秦國就有了針對東方諸國的屏障,有了函穀關,秦國戰可攻,退可守,隻要函穀關在,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整個戰國後期,函穀關隻有一次失手,秦國當時敗給了齊國名不見經傳的大將匡章,被迫訂立城下之盟,此事乃秦國奇恥大辱,自那以後龜縮多年難有作為。

一句話:函穀關就是秦國的盾牌!

一旦函穀關被攻破,大秦國就要裸奔。

周文在麵試的時候已經很好的展示了他作為一個軍事理論家的修養,函穀關的意義自然非常清楚。

但是周文很得意,前路的一帆風順讓他開始輕敵,在他看來秦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函穀關雖然險要,但自己兵多將廣,隻要一鼓作氣拿下函穀關,他將名揚天下,名垂青史。

夢想總是要有的的,但是人不能一直活在夢裏!大秦國不會坐以待斃。

章邯來了!

前文講過,二世任命章邯為大將軍,全權處理關東的盜賊平亂。章邯臨危受命,才發現自己麵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數十萬大軍兵臨城下,自己卻無一兵一卒。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二世一攤手:有兵還用找你,自己想辦法。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章邯算不上中華民族曆史的英雄,但絕對是當時大秦國的英雄,大敵當前,要當機立斷。章邯明白,此刻從北境調兵已經來不及,隻能就地取材,穩住眼前的危局。

他請了一道聖旨,請求赦免驪山服役的20萬刑徒,準許他們加入軍隊戴罪立功!

同時請二世廢除秦國一條過時的法律,奴婢之子不能從軍。

不能不說這是最好的辦法,即插即用,章邯立刻就有了20多萬的雜牌軍。

但是這隻軍隊缺乏訓練,裝備,甚至起碼的軍令都要一一講述,後勤保障剛剛開始建設,需要時間完善,而時間恰恰是章邯最需要的。

如果沒有壓力,你永遠也準備不充分!

作為一名建築工程項目經理,時間管理是章邯的強項,章邯盡了最大的努力,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搶在周文動手之前提升這隻雜牌軍的戰力。

但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周文不是來觀光的。

公元前209年,章邯與周文的軍隊在函穀關前大戰一場,在周文眼裏這是一場揚名立萬之戰,勝了他將親手埋葬秦國,而對於章邯,這是一場國運之戰,輸了秦國就要滅國。

這也是一場雜牌軍的大戰,一方是倉促武裝起來的亡命徒,並沒有受過訓練,另一方是短期招募起來的散兵遊勇,販夫走卒,雙方都是雜牌軍。

但是章邯贏了,在這場誰都輸不起的硬碰硬的戰鬥中,周文大敗。

曆史並沒有詳細講述這場戰鬥的過程,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場非常直觀的對決。作為防守的一方,章邯並沒有據守城池,和周文進行一個攻守演練。

在章邯眼裏,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隻有快速擊敗周文,才能有精力搶在其他雜牌軍到達之前獲得主動性,所以他非常幹脆的把隊伍擺在函穀關外,和周文來了一場貨真價實的單挑。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狹路相逢,勇者勝!

後世很多人最這場戰鬥做了分析,為什麼周文會輸?

其實很簡單,兩個原因:

第一:哀兵必勝,章邯的亡命徒在得到赦免的許諾後,變成了饑渴的惡狼,這些刑徒對於秦朝刑罰的恐懼遠遠大於對雜牌軍的恐懼,驪山多年的煎熬能生存下來的都是強者,強者求生的欲望讓他們戰鬥力爆表,以一當十。

第二:周文被高估了,從他後來的表現來看,他隻是一個普通人,稱不上名將,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周文就是那個豎子,章邯雖是文官,但是秦國自商鞅變法軍事學就成為貴族子弟的必修課,早年章邯也跟隨王翦等名將征戰六國,雖然自己從沒有獨立帶兵的經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起占卜師周文,章邯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