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複國大亂燉(2)
陳勝是個聰明人,衝動完了,冷靜一想,覺得蔡賜說的非常有道理,就把武臣的家人都接到宮裏軟禁起來,然後派遣一位全權大使出席武臣就職典禮。
這位特使叫做張敖,出發前陳勝封他為成都君,除此以外,張敖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張耳的兒子。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張耳作為武臣的擁躉,把他的兒子扣為人質似乎是一個更好的做法,但是陳勝處於拉攏人心的考慮,竟然糊裏糊塗的放過了他。
這個計策好是好,但目的也非常的明顯,當然瞞不過張耳陳餘,何況全權大使是張耳的兒子,剛一到趙國就反水了,張耳沒有了顧忌,更加肆無忌憚。他和陳餘繼續發揮挑撥離間的專業特長,對武臣說:
如今陳勝不殺大王的家人,不是他不想殺,肯定是有人給他出了主意讓他暫時不殺,所以大王你就放心吧,不管什麼原因,你家人現在是安全的。
現在他祝賀你稱王也是不安好心,就是想利用你攻打秦國,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我們不可以中計,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既不答應也不拒絕,不答應是我們暫時不去和秦國麵對麵的交鋒,秦國強大,不拒絕是我們不能主動和陳勝撕破臉,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畢竟秦國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與此同時我們趕快派兵攻打原來燕國代國的土地,向南攻取河內地區,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地盤。等到我們把這些地方都攻下來,影響力就不可同日而語,楚國即使戰勝了秦國,也製約不了我們,秦國贏了楚國,趙國的力量會變得更加重要,至少我們可以自保。如果這兩家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那就更好了,我們坐收漁翁之利,這樣最終可以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
武臣覺得很有道理,他采納了張耳陳餘的建議。
於是他派手下大將韓廣領兵攻占了燕國的土地,李良攻取常山,張黶攻占上黨。
張耳陳餘的計策很好,即使用今天的眼光開審視那段曆史也會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計劃。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算盡天下算不透人心,武臣反水做了趙王,他的屬下也是有樣學樣,這就是天道報應絲毫不爽
韓廣原本是趙國舊地上穀的一個小官員,上穀就是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武臣占領趙國以後他加入了武臣的軍隊,參軍以後,表現優秀,很快受到重用。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從趙國出兵以後,韓廣的軍事才能開始展現,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占了燕國舊地。和趙國一樣,燕國也不是個好惹的主,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對秦國一直不爽,但是本身不團結,想造反缺乏領導核心,韓廣來了以後當地人印象不錯,他們借此機會攛掇韓廣帶領燕國獨立,自立為王。你不仁我不義,武臣就是這麼做的。
韓廣有些猶豫,他和武臣麵臨一樣的問題,自己的家眷在邯鄲。
燕國雖然沒有張耳陳餘,但是大家也都是見過世麵的人,陰謀家的世界是相通的,他們告訴韓廣:趙國現在是四麵樹敵,既要擔心秦國的威脅,又擔心楚國來打他,哪有心思再和將軍您作對,你看武臣的家眷都在楚國,楚國也沒有殺他們,假如將軍自立為王,武臣是個明白人,自然也不敢殺您的家人。
這段話說的很在理,有活生生的例證,韓廣決定不猶豫了,就在燕國稱王,燕國由此死灰複燃。
趙國燕國都複國了,與趙國同源的魏國自然不甘於人後。
前文交代過,周市奉陳勝的命令攻打魏國的舊地,攻占以後決定立魏國公子寧陵君魏咎為魏王。
魏咎是貨真價實的魏國公子,王族後裔,魏國滅亡以後,魏咎被廢黜為平民到處流亡。等到陳勝起義,魏咎趕來投奔,因為他魏國王族的身份,得到了許多人的擁戴。
周市打算立魏咎魏王的消息傳出以後,他的屬下都非常不讚同,他們希望周市自立為王,人都是自私的動物,周市為王,他的下屬自然能撈到更多的好處。
但是周市是個非常有氣節的人,他認為天下大亂,人心道義不能亂,而他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做亂世忠臣,所以一定要立魏咎為魏王。
你可以認為他傻,也可以認為他迂腐,但我要說,周市這種人代表了一種文化,麵對強權,誘惑,堅守心中的信念,維護自己認為正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