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海難象征著家長製父權的消失。此時的艾爾莎麵臨兩種抉擇,繼續壓抑本性進而融入正常社會;或釋放天性,但卻會麵對社會的批評和壓力。劇中設計為一場姐妹之間的矛盾而引發的巨大衝突。艾爾莎原本為了保護安娜,選擇繼續隱藏,繼續逃避。但安娜帶著一個陌生男人來向她宣布兩人的婚約。這是很耐人尋味的一幕:盡管艾爾莎拒絕安娜的理由冠冕堂皇:不能和一個剛認識的人結婚,而爭吵中安娜扯下了艾爾莎的一隻手套,象征著艾爾莎壓抑心底的欲望開始抬頭,也變成了其他人心中的怪物。
逃離了城堡在漫天雪地裏釋放自己製造冰雪能力的艾爾莎一麵感慨高歌一麵為自己鑄造那個精致無雙、美輪美奐的冰雪城堡感歎。“Let it go”是艾爾莎釋放自我的整個過程。她先是摘下了另一隻手套,脫下披風,散開頭發,拋開王冠,每一個動作都是女性掙脫世俗束縛,展現自身軀體的象征,被艾爾莎丟開的王冠意味著世俗的權力已經無法再讓她在意,而在艾爾莎法力下建造起的冰雪宮殿也正是她天性力量的外化,美麗而純淨,令人震撼與讚歎。而變身後的艾爾莎,展現出女性完美的身體線條,同時也終於正視自己的本來麵目,“寒冷再也不會困擾我(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是她回歸自我的宣言。
(三)作為陪襯和反麵的男性角色
男性角色變成了背景和陪襯。克裏斯托夫作為一個用來平衡的角色,一個討人喜歡的男性角色,真誠,勇敢,幽默,帶著男性慣有的小毛病,顯得那麼真實。但這並不能改變兩姐妹作為影片絕對主人翁的地位。“猥瑣屯”的公爵還有漢斯王子都不是主要人物,全片圍繞安娜的冒險曆程與艾爾莎的自我救贖展開。
王子成為反派人物。這在“公主王子”童話的迪士尼還是頭一遭。漢斯王子出場時介紹自己是家族第13位繼承人—— “13”這個數字在西方文化語境下的特定含義“不祥”,便為漢斯王子日後險惡麵目的揭露埋下伏筆。本片中,這位地位重要的男性角色,以一個經典童話中的標準白馬王子形象出場,與女主人公邂逅、一見鍾情、徹夜聊天、翩翩起舞,符合所有世俗故事中的言情橋段。然而,一切結果卻是:漢斯王子隻是為了獲得地位與權力才接近安娜,他欺騙,狡詐,陰險,殘酷,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美好形象,亦是對傳統觀念中完美男性形象的顛覆。作為安娜姐妹之間情感的一個反證,漢斯王子代表的是:通過婚姻關係而取得權利、金錢和地位的世俗婚姻,完全與作為婚姻基礎的“真愛”背道而馳。
二、打破傳統的情感敘述方式
迪斯尼動畫中多為英雄美女、王子公主式情感套路,女性作為弱者在危難之間總需要男性來解救,然後走向“從此公主與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樣完美的結局。
在《冰雪奇緣》中角度已然不同。真愛不隻有愛情,也不一定來自騎白馬的王子。公主與王子一見鍾情最終幸福結局的定勢沒有了,也沒有王子和公主“真愛之吻”的劇情,而是親情。從姐妹情入手,從姐妹兒時的親近到隔閡再到妹妹犧牲自己拯救了姐姐,最後敞開心扉的團聚,這種姐妹情一直貫穿到結尾。尤其在最後關頭,妹妹安娜沒有奔向作為“真愛”象征的男性角色克裏斯托夫,而是犧牲自我去救姐姐艾爾莎,當妹妹終於明白真愛來自相互幫助與扶持,來自心靈的契合,當姐妹之情終於讓冰雪融化,世界得救了,影片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安娜的冒險經曆顛覆了傳統迪斯尼的一見鍾情男女愛情模式,最後也顛覆了給予公主真愛的是王子這一傳統:真愛來自公主自己的內心,隻有自己學會了如何去愛,才能自我救贖:這也映照了開頭姐姐艾爾莎對她的反問“你知道什麼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