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迪斯尼動畫的新篇章(1 / 3)

迪斯尼動畫的新篇章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李沛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誕生於迪士尼公司,從此,動畫電影不僅僅是兒童娛樂的一種形式,也開始成為主流的電影形態。幾十年來,普羅大眾以驚人消費力表達對迪斯尼出產的動畫影片的喜愛與崇拜。然而,從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到小美人魚,迪斯尼動畫電影中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塑造的一係列“公主”形象卻成為女性主義者口誅筆伐的重災區。

2014年初,迪斯尼長篇動畫《冰雪奇緣》(Frozen)在國內上映。影片講述了樂觀勇敢的妹妹安娜和以賣冰為生的山民克裏斯托弗搭檔進山,帶著一隻馴鹿和一個會說話的雪人尋找安娜的姐姐艾爾莎,並決心要破除姐姐艾爾莎將王國冰封的魔咒的故事。故事裏的公主不再是等待王子來救贖的柔弱女子,開始自己主動去把握和追求屬於自己的命運;也不再是眼裏隻有愛情的青春期少女,開始意識到大千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珍貴的情感比如親情。透過劇情折射出迪斯尼近年作品的創新,有人稱之為首部女性主義動畫電影,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分析。

一、塑造以女性為中心的雙主角

(一)女性個體的獨立成長——逆境中長大的安娜

《冰雪奇緣》采用了女性為中心雙主角的敘事手法。姐妹兩位角色各自的故事以及姐妹之間深刻的親情,彼此交織構成衝突不斷推動著整個故事的發展。

迪斯尼動畫中多為英雄美女、王子公主式情感套路,女性作為弱者在危難之間總需要男性來解救,然後走向“從此公主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完美結局。而在《冰雪奇緣》裏安娜雖貴為公主,但在影片起初卻是假小子的類型,活潑好動,一副精力過剩的樣子。她不是嬌弱溫柔的公主,在艾爾莎的魔法顯露被逼逃走後,她毅然跳上馬背獨自追尋艾爾莎、解救被冰封的國家。安娜在孤助無緣時找來幫手一起踏上了冒險之旅,盡管困難重重,她選擇了承擔錯誤與解決困難,穿著禮服掉入水中被凍住、與雪人怪物搏鬥、獨自麵對冰雪女王艾爾莎,直至在生死關頭為了姐姐艾爾莎而犧牲自我為之擋劍,全片可以看作是安娜從住在從不開門的城堡中的公主,到勇敢獨立、堅韌的女性的成長曆程,在她被姐姐所傷需要真愛之吻時,最後是她對姐姐的愛與犧牲解救了自己,不是被動的靠別人的真愛之吻,是自己!公主不再需要王子來拯救,女性不再被塑造為弱勢力量,她們不需要男人來拯救。

(二)女性自我的壓抑和釋放——重獲自我的艾爾莎

姐姐艾爾莎的冰雪魔法能力是全片的矛盾所在。艾爾莎因誤傷妹妹安娜被告誡和約束,戴上父母給的手套,最終決定隱藏起這份能力,將自己長久孤獨地鎖在房中,從此自我封閉起來。

國王與山精的對話道出,艾爾莎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即天性中無法改變的。這種表述與女性自身本性彰顯有著不言而喻的契合;當艾爾莎被誤解、被告誡時的自我封閉又實際上隱喻了社會對於女性的個人能力的不接受和曲解。艾爾莎隱藏起的,是一種為世人所不能接受的、被社會所壓抑的,但先天擁有難以改變的欲望與本性。法國女權主義批評家埃萊娜·西蘇認為在父權製社會裏,女性始終處於被壓製的地位,她們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心理能力,她們的一切應有的權利都被壓抑或剝奪了,她們被迫保持沉默。巨大的壓力一直使她們處於黑暗之中。艾爾莎的自我封閉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觀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