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視域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 / 3)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視域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陳雨姮

李安執導的首部3D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第85屆奧斯卡大放異彩,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視覺特效和最佳電影原聲四項大獎。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麵講述一次海難後,一位少年和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艇同度227天,如何與虎博弈、挑戰自身潛能,最終獲救得重生的奇幻故事。實質上直到影片的尾聲,導演李安才向觀眾娓娓道出另一個殘酷故事的版本,在幻真幻假的影像世界中詮釋了導演對於人生、信仰、自我的哲學思辨與考量。本文試圖通過對精神分析學說中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來剖析影片主人公派內心世界的建構及變化。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論——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提出了三重人格學說。其理論主要闡明人格是由三部分構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認為人格的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id),和他前期所研究的“潛意識”類似,它是由與生俱來的衝動和欲望構成,並受“快樂原則”所支配,具有衝動和非理性的特點。

同時,弗洛伊德認為自我(ego)是從本我概念中提煉出來的一部分。自我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與仲裁者,並且能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督本我的活動,它具有根據外部環境進行自身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代表理性,按照“現實原則”活動,找到一個折中的處事模式,即滿足本我為現實社會所允許的衝動,同時也將本我不允許的衝動控製在無意識中。

位於最頂層的超我(superego),代表良知、社會準則和理想化的自我,是人格中的最高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製本我的膨脹,像一位大家長管理著自我和本我。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人們常說的良知以及社會規範對人的罰誡與規範,二是理想的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其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良心自居、去抑製、壓製本我的本能衝動,從而按照至善原則進行活動。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來闡釋人們人格中的不同層麵。本我代表人類活動的本能衝動,超我代表著道德標杆和指引人們崇高思想的向導,自我則平衡著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衝突。

二、本我、自我、超我在主人公“派”身上的展現

李安導演試圖通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達在限定的空間裏,善與惡於人性的彰顯以及人的信仰、意誌在特殊條件、空間下的轉變。導演試圖賦予主人公派和孟加拉虎特殊的隱喻,少年派被賦予人性的善意,而孟加拉虎則被投影成人性中的惡。影片中少年派保持理智的意誌,與殘酷孤獨現實情境作著頑強的抗爭且保存了生命的鬥誌。借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不難得出:少年派象征著“超我”,老虎理查德·帕克象征著充滿原始欲望的“本我”,中間的自我則遊走在本我與超我之間,需要運用智慧和信仰去協調、支配。

三、從本我、自我、超我之間探究主人公派內心轉變

(一)本我與生俱來,在特定環境上突顯

從影片的細節可知孟加拉虎其實最先是被一個叫理查德·帕克的人發現在河邊喝水,所以被取名為Thirsty,後來因為到動物園被工作人員無意弄反名字,後來孟加拉虎才叫理查德·帕克。而影片中反應少年派和哥哥打賭去喝基督教堂的聖水,神父問派:“You must be thirsty”派答應,側麵闡明孟加拉虎就是派的隱喻,是人性惡的代表,象征著內心的本能,試圖向觀眾呈現惡與善的對抗。這些本我的特質藏於靈魂的深處,在平常的狀態下處於隱蔽的狀態,隻有等周圍環境發生突變時,本我就會瞬間閃現,暴露無遺。例如在影片中,當鬣狗咬死了摔斷腿的斑馬,轉而撲向紅毛猩猩(也是派的母親)時,母猩猩先是氣勢洶洶地對鬣狗進行正當還擊。正如第二個故事對應那樣——母親為了不讓派蒙羞恥辱,一巴掌還擊了凶殘的廚子,此時的派並沒有奮起反抗,隻是以旁觀者的心態在一旁暗暗叫好。在派還沒有緩過神之際,鬣狗突然把母猩猩死死咬住,這徹底激怒了派心中的猛虎,派終於不再袖手旁觀,開始奮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