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功夫熊貓》的跨文化傳播分層解讀(3 / 3)

(三)佛家精髓

影片除了汲取儒道文化的綜合體,還涉及佛家精髓。影片中凡是烏龜大師出現的地方,都充滿了“禪”意。烏龜大師身上的未卜先知、深邃洞徹一切、指點迷津,通常是佛家得道高僧才有的境界。佛家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仁厚、毫無競爭優勢的熊貓阿寶能夢想成真,而殘暴貪婪、武藝高強的太郎則應驗了“不忠不義必遭唾棄、貪欲膨脹必自斃”的因果報應。片中烏龜大師勸導浣熊師傅“隻有放下心中的疑慮,才能助阿寶完成它的使命,從而完成你的使命。”這裏的“放下”是佛家的偈語,也迎合了中國觀眾熟知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期待視野。他相信,命中注定熊貓阿寶就是神龍大俠,所以他規勸浣熊師傅:“你要相信它。”這個“信”字又是佛教的偈語。烏龜大師的“羽化仙逝”伴著桃花進入大化境界,體現出中國傳統思想生死輪回的思想。同時,“命運”一詞在影片中出現了20次之多,印證了佛家的宿命說。

四、關於《功夫熊貓》的文化社會學思考

《功夫熊貓》製作者以異域文化視角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用現代影片製作技術和表達手法巧妙地將不同時空的文化特色和價值元素融合到了一起。然而,《功夫熊貓》的成功卻遭到了部分中國人的抵製和懷疑,甚至將其上到“文化入侵”的高度。不難看出,《功夫熊貓》已成為文化與價值觀的對決。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必須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用理智和寬容的態度審視這部影片。首先,《功夫熊貓》所表達的主旨無疑是健康向上的,它倡導的是邪不壓正、勇敢自信、自我超越等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其次,影片摻入了幽默風趣的異域風格,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筆者認為,費孝通先生曾反複強調的“文化自覺”為我們正確看待此類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他說:“從文化傳統上說,世界沒有一個民族有我們中華文化那麼長久和豐富。我們中國人有責任用現代科學方法去完成我們文化自覺的使命,繼往開來地努力創造現代的中華文化,為人類的明天做出貢獻。”[3]

回到影片《功夫熊貓》的主題上,我們當然要承認製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力和表現力,肯定其智慧之舉。“文化自覺”既肯定了任何文化和文明都有其特色和可取之處,同時又引發了我們其它角度的思考。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我們僅有本族文化的自覺和認同意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在表達過程中借鑒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法,從而使傳統文化更具說服力與感染力。這不失為影片《功夫熊貓》帶給我們的另一層麵的啟示。

參考文獻:

[1](英)斯圖亞特·霍爾.電視話語中的編碼和解碼:文化研究讀本[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45.

[2](美)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午後之死[M].UK:Vintage出版社,2007:10.

[3]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