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延續美國式的喜劇風格
作為一部夢工廠出品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的出身血統就已經有了喜劇元素的滲透。在功夫片類型當中,功夫喜劇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而風格成熟的子類型,擁有一群固定的受眾。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部集合了成龍和周星馳風格的動畫電影,它既有周星馳的詼諧和無厘頭,也有成龍豐富的表情、誇張的肢體表演和隨拿隨打的幽默式武功。
(三)偷師中國功夫影視橋段
《功夫熊貓》並非百分之百的原創作品,整部影片中所展現的江湖恩怨及似曾相識的動作設計和場麵,幾乎都可以在經典的中國影視中找到淵源,《功夫熊貓》處處體現出翻版和再造的高超偷師本領:
可見,《功夫熊貓》的創作是在中國元素集大成的基礎上,以功夫文化為突破口,將其作為核心的中國元素去深入挖掘,極有力地證明了創作者在這部影片中對於“中國境界”的理解和關注。
三、由淺入深:儒·道·佛
哲學思想是曆代哲人們對天地萬物、對社會、對人生的各種思考和認識,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的體現。而宗教信仰在一定時空範圍內影響了人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是了解和認識人類曆史和民族文化最有價值的社會現象之一。在《功夫熊貓》這部影片中,中國式的哲學思想及宗教信仰所散發的潛在魅力讓中國觀眾難以抵禦。
(一)儒家文化
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說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儒家文化尚道德至善,追求仁義境界。道德評判標準以仁為本,道德判斷先於能力判斷。《功夫熊貓》裏,比起高超的武藝和過人的膽識,神龍大俠更需要的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太郎武功卓絕,人脈上又是浣熊師傅的養子兼徒弟,占盡一切有利條件,可以說是權威烏龜大師的第三代弟子的最佳傳承者。但太郎不符合儒家原則中的“孝悌”和“禮義”,為得到“神龍天書”大逆不道,還試圖將整個山穀夷為平地,為了一己私欲而屠戮眾多無辜,這違背了儒家“仁愛”的信條,所以神龍大俠不是它。烏龜大師選擇了笨拙、憨實、因意外摔落到現場的阿寶,因為它擁有謙遜、真誠、正直的美德。然而阿寶成為真正神龍大俠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受到嘲諷、奚落、驅逐,也曾因受挫而退縮過,這又恰恰印證了中國古往今來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一哲學理念。此外,浣熊師父對熊貓阿寶的訓練也是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具體表現,如浣熊師傅在傳授阿寶功夫的過程中用各種美食做誘餌,借以激勵阿寶的鬥誌和潛力。
(二)道家思想
影片中的烏龜大師儼然是中國道家哲學和智慧的化身,總能參透世間玄機:一出場,烏龜大師便說“一切皆有可能”,這與老子的思想不謀而合,揭示了太極中“萬事萬物在自然中是不斷變化的,禍福無門”的道理;之後他又說“逆天行命,反促因果”,強調了人應順應自然、遵循客觀規律;而他說的“隨風乍起,自然不易明辨,而若水波不興,自然心境則明”則顯示了其“處亂不驚”的道家風範;他一再讓浣熊師傅“一定要學會相信”,深刻地體現了“信則有,不信則無”的道家文化。關於功夫的起源,烏龜大師將它解釋為陰陽調和的秘密。陰陽調和與平衡是道家揭示天地萬物相生相克的理論根基,這樣解釋中國功夫的起源既有其現實依據,又給中國“功夫”增添了東方文化玄機與神秘色彩。影片最讓觀眾歎為觀止的畫麵之一就是烏龜大師與浣熊大師的訣別——烏龜大師悠然地伴著漫天飛舞的桃花“羽化仙逝”,這個場景暗示著大師的離別可以歸屬到宇宙自然中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這一點表現了道家哲學中“天人合一”的人生至高境界。影片中關於“神龍天書”的秘密尤為值得一提。隨著神龍天書的空白以及鮮湯的秘方是沒有加料的普通湯,而引出的“想要讓它變得特別,你隻要相信它特別”這一點睛之筆的哲理,與道家“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奧妙玄機不謀而合。當然,最能體現中國道家思想本質的是太極。影片《功夫熊貓2》中多處體現了太極的奧妙,熊貓阿寶正是用太極打敗了私欲膨脹的沈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