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爭背景下中西愛情電影的價值觀比較(2 / 2)

其實,盡管愛情的表達方式在東西文化下各有不同,但愛的本質是相同的,愛是人世間最令人難以抗拒的感覺,是亙古不變的永恒話題,愛沒有高尚與低下之分,沒有偉大與平凡之異,它隻是人類內心情感的釋放,是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是心與心的交會。

二、甘願束縛與掙脫桎梏

在電影《雲水謠》裏,王碧雲和陳秋水的命運已然被他們各自的性格所決定。適逢台灣局勢動蕩,作為熱血青年的陳秋水為躲避迫害從台灣輾轉來到大陸,自此兩個相愛的戀人被無情的現實分隔兩岸,男女主角的信仰不同和身份地位的差異是現實帶給他們的愛情考驗,但兩人的性格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和等待,王碧雲的等待是悲哀的,甚至可以說那是男權社會女性的自我塑造和壓抑,這注定了她要為承諾付出一生。另外,陳秋水的可悲之處在於他對所謂的命運沒有一絲一毫的埋怨和反抗,他等待與王碧雲的再次的相見卻不付諸行動找尋她的蹤跡,同時他對王金娣的追求采取不承諾、不拒絕的態度,陳秋水的性格造成了他和王碧雲的愛情悲劇,他們隻是在老老實實地上演了一場循規蹈矩而令人惋惜的愛情悲劇,時代對於他們來說隻是一個最表層的推動力,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性格的悲劇。

與《雲水遙》不同,《英國病人》譜寫了一曲頑強抗衡命運、卻被命運一次次束縛的愛情悲歌。故事的前半段裏,衝破道德界限的男女主角願意共同麵對道德標準的審判、麵對無法預知的或悲或喜的未來,而後半段裏女主人公嘉芙蓮身受重傷,躺在山洞裏等待愛人的相救,艾馬殊是掙紮著想要走出沙漠,卻因命運的嘲弄而無法前行,經過一係列誤會和磨難後他終於能回到山洞,但愛人已去,艾馬殊犧牲了自己為之奮鬥的信仰和人格, 卻沒能換回愛人的生命,電影結尾處,艾馬殊抱著情人的屍體痛哭,這是一個人對個人命運的無力的抗議。但是,盡管命運的捉弄不是人所能控製和避免的,艾馬殊和嘉芙蓮的愛情在經曆了掙紮和磨難後也以悲劇收場,但至少愛情本身是甜蜜的,相愛的過程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陳秋水和王碧雲在情感中沒有衝破命運束縛的勇氣,雖然碧雲的守望一生讓人感動,但反抗命運後得到的愛情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更能震撼人心,畢竟最美好的是愛的過程,是與命運抗爭時使愛情更加堅定的信念。不過《雲水謠》裏的王金娣對命運有了一番重新的詮釋,遇見陳秋水在她看來就是她的命運,她不是被動的等待命運的眷顧,而是以一種決不妥協的態度麵對陳秋水另有愛人的事實,當金娣改名為王碧雲遠赴西藏時,她對愛情的執著絲毫沒有在西藏寒冷的天氣中冷卻,反而更加炙熱。陳秋水在等一個他等不到的人,王金娣卻願意成為那個等不到的人的替代品,王金娣的愛情是圓滿的,她衝破了命運的枷鎖,最後與陳秋水一起死於西藏的雪崩對於觀者來說是不圓滿的愛情,但對她來說是她所能得到的好的結局,如果沒有她執著不懈的追求,沒有她改變命運的努力,這樣的結局對她來說都隻能是奢侈的美夢。其實,盡管我們在曆史的車輪和未知的命運中顯得無力而弱小,卻也不應被所謂的強大蒙住了雙眼、束縛了雙腳,畢竟個人命運的實際操縱者應該是自己的意誌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