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下中西愛情電影的價值觀比較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陳潔
1996年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愛情電影《英國病人》一舉奪下9項奧斯卡獎,影片用四條敘事線索巧妙地將戰爭、愛情、背叛等主題涵蓋其中,勾勒了一段愛情與戰爭、回憶與現實的曆史畫卷,既氣勢磅礴又細膩動人。與這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2006年的國產電影《雲水謠》,影片以宏大敘事的筆法,講述了一段大時代動蕩背景下曆經60年,跨越海峽、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這兩部電影的共通之處在於:故事發生在激烈而殘酷的戰爭中,而甜蜜的愛情卻能模糊政治界限,經受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的考驗,影片彰顯了人性的本質和生命的美好。但由於受到中西文化的影響,在《英國病人》和《雲水謠》裏,截然不同的愛情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顯而易見,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從一而終的情愛觀在《雲水謠》裏得到了體現,而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至上的觀念也在《英國病人》中得到完美的詮釋。
一、含蓄雋永與熱烈奔放
《雲水謠》是東方式的愛情:忠貞不渝、不離不棄,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愛情觀念。陳秋水第一次看到王碧雲,愛的情結就已產生,他的內心充滿著年輕的炙熱,那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對愛情的追逐,當他們的愛在眼神交融時已由猶豫變得堅定,他們決定默許終生,但戰爭卻將兩人隔開,受到兩地相隔的阻礙和傳統婦道觀念的影響,女主角王碧雲開始了她一生的等候。
與之相反的是,《英國病人》中的男女主角艾馬殊和嘉芙蓮的相愛是在女主角嘉芙蓮有家庭的前提下,兩人由彼此吸引到共墜愛河,他們衝破了傳統道德和社會規範的種種束縛,這樣的愛情比之陳秋水和王碧雲的愛情來說更困難重重且更有挑戰,陳秋水、王碧雲兩人僅需兩情相悅,就能守護他們的愛情,而艾馬殊和嘉芙蓮之間還有他們對道德規範的敬畏和對世俗眼光的在意,這注定了他們的愛情結果的悲劇性。《英國病人》中這段淋漓盡致的愛情超越了信仰、道德和倫理的界限,最後卻以嘉芙蓮的丈夫開著飛機撞向艾馬殊,企圖讓三個人同歸於盡而告終,三個人的愛情都是那麼極端、瘋狂和直接,最後卻都是以悲劇收場,而《雲水謠》中的陳秋水和王碧雲,兩人的愛情是細水長流的相知相守,他們的愛不熾烈也不轟動,但等待和相愛卻不能相守的痛苦同樣能令人動容。
《英國病人》的另外一條愛情副線是美麗的戰地護士漢娜和一名印度籍的英軍排雷中尉基普的感情。漢娜在殘酷的戰爭中失去了親人和好友,極度悲傷的她想通過照顧一位垂死的英國病人的機會躲進修道院,遠離塵世的紛擾,這位英國病人就是受傷了的艾馬殊,她被艾馬殊的故事感動,並在基普的追求下敞開心扉,獲得了久違的快樂。
戰爭雖在繼續,漢娜卻不受幹擾,她在戰爭的廢墟中彈鋼琴,在夜晚獨自玩著跳房子的遊戲,在中尉的幫助下舉著火把、吊著纜繩觀賞牆上的壁畫,不管戰爭如何摧殘了她的生活,她依然對生命抱著那樣真切的希望和依戀,唯一能讓她動容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與《雲水謠》中的另一個女主角王金娣是相似的,王金娣在第一眼看到陳秋水後就愛上了他,開始了對他執著的追求,她改名為王碧雲,與陳秋水譜寫出了另一曲“雲水謠”,直到兩人雙雙殉難於西藏雪山。王金娣的內心純淨的如同那最後埋葬她的雪山,她與漢娜一樣在戰爭中保持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她在乎的是自己的心之所向,勇敢的衝破世俗的眼光,不在乎陳秋水對自己的冷淡的態度,終於,由於共同的信仰和相似的成長經曆,王金娣和陳秋水成為了誌氣相投的革命愛人,兩人最後的生死相隨對於王金娣來說是她的感情世界的最好歸宿。同樣,漢娜最後孤獨的離開修道院時雖沒有完美的愛情結局,但她臉上洋溢的卻是幸福的笑容,這是內心的平靜,也是她純潔的內心世界對感情的不完美所做出的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