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白日焰火》中的救贖主題(1 / 2)

淺析《白日焰火》中的救贖主題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王婷婷

前不久,知名導演刁亦男的新作《白日焰火》在德國柏林載譽榮歸,這為新片上映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盡管影片票房不盡如人意。本文試圖拋開這些商業性的因素,從影片的藝術內涵出發,剖析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曆程,從而透視影片深刻表達自我救贖與被救贖的主題思想以及導演對這種救贖精神的認同與禮讚。

一、救贖的內涵分析

“救贖這個詞彙來源於以色列的一條律文,基本詞義是指將原先屬於自己的但後來因各種原因賣與他人的東西重新買回或贖回。”[1]在各研究領域,關於救贖的含義曆來存在多種解釋,但總體上,根據救贖的對象來說:一是被救贖,二是自我救贖。根據救贖的內容分為對困窘心靈的救贖和對外在於心靈(譬如生活、事業)的救贖。而本文中的救贖則是指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或者他人擺脫因客體對自己內心所造成的創傷陰影,從而走上“自由”的心靈之路。該片主要講述男主人公廖凡通過自身的努力,將自己和他人(特指桂綸鎂)從內心的泥沼中解救出來的故事。影片題為白日火焰,則是意味著對男女主人公救贖完成、脫離苦海的一種禮讚。那麼救贖這一主題是如何完成的呢?接下來,我們主要闡釋救贖主題的表達。

二、救贖主題的表達

(一)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置換

犯罪、懸疑、愛情、暴力等等本是商業片慣用的元素,然而這些商業因素在本片之中卻被藝術化的手段(意境詩意化)消解,進而被成功地置換為藝術元素,從而使該片蒙上了一層藝術的光韻。該部分試圖論述商業與藝術的置換原因、手段及效果,旨在剖析影片是如何使救贖這一主題得到強化的。

救贖一詞來源於《聖經》,可謂沉重的宗教話題,它更為符合壓抑的氣息。故必須消解掉那些“懸疑”等商業性元素,使之蒙上藝術的光韻。藝術更適合探討救贖這樣比較莊嚴的、沉重的話題。而商業大多給人一種輕浮、娛樂或者隻追求感官刺激這樣一種感覺,它的節奏較快,難以給人思考的空間,它隻是讓觀眾在快節奏的運作中,跟著導演的思路中。而藝術片則恰恰相反。

那麼,藝術置換的具體手段是怎樣的呢?首先,是意境的營造。所謂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出來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係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2]該片汲取了我國古典繪畫藝術的營養,將“情景交融”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而這種藝術的表達,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意象的精確使用。影片中,白茫茫的雪景、昏暗的燈光出現,這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雪景、燈光,更暗合了人物壓抑、糾結的內心世界,同時這種電影化的表達方式,也使觀眾具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主人公悲傷而悲傷,為主人公壓抑而壓抑。其次,長鏡頭的使用。長鏡頭的運用與導演的思想意圖配合得天衣無縫,長鏡頭的運用鑄就了影片緩慢的節奏,給觀眾留下了較長的思考空間,從而使觀眾能夠進一步感受影片傳遞的壓抑的氣息及其對人性、對生命的思考,正如巴讚所認為的,長鏡頭能夠“使觀眾自己看出人物動作的含義,同時留下一些曖昧的地方讓人思索。”[3]最後,影片的主題表達還得益於抒情音樂的使用和影片憂鬱形象的代言人桂綸鎂。以上藝術手段的采用,使影片蒙上了一層藝術的光韻,使那些暴力、懸念等商業性因素淹沒在了藝術的海洋裏,進而促使觀眾忽略這些商業因素帶來的感官刺激,從而盡情地體驗人物的心路曆程,關注導演的主題思想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