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世紀以來:青春記憶的直麵抒寫
21世紀,隨著電影產業化進程的推進和大眾文化的興起,沒有麵對市場的創作理念和商業運作方式,電影注定會被淘汰。影片中對雷鋒形象的塑造也不例外,同樣需要以市場原則為導向,迎合大眾消費的審美需求。而與此同時,隨著社會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商業化的大眾文化迅速膨脹,革命時代的政治道德符號被其通過惡搞、大話等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構。人們困惑的不再僅僅是雷鋒精神如何對待,更多的是對“雷鋒”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全麵認識。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電影《青春雷鋒》采用青春敘事的方式,從宏大的民族與集體敘事撥轉到對個人青春經驗的敘事,以平視的角度,甚至采用俯拍對雷鋒日常生活和心靈軌跡進行細膩刻畫與描繪。
青春敘事主要是通過講述人物的成長曆程來拉近拉觀眾與英模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盡管英模人物生活的時空不複存在,但是,“人生的道路怎麼走”這一問題是任何年輕人都必須思考的。電影《青春雷鋒》正是依附在對雷鋒個體生命的關注上,以一種青春的姿態展現了一位少年的心靈成長史。影片中的雷鋒因為個矮,入伍被拒;因為方言,而被嘲笑。他是工地裏無意中浪費國家資源的工人;也是訓練場上投擲手榴彈成績最差的士兵。他會在領取工資後,奢侈去買皮衣;也會因為被樹立為典型而滿心無奈。與張書記親如父子的親情,和王伶俐情竇初開的愛情,以及與喬安山並肩作戰的戰友情,三種情感相互交織,促使雷鋒不斷走向成熟。
但是,《青春雷鋒》的“零票房事件”也警示我們,主旋律影片的市場化絕非易事,采用青春敘事的《青春雷鋒》隻是停留在模仿階段,僅僅依靠純愛敘事遠遠無法滿足大眾的觀影需求,主旋律影片的創作依舊任重而道遠。
結語
總之,電影把觀眾集結在一個集體的夢幻當中,而主旋律影片往往以獨特的影像語言闡述著民族的文化構想。盡管在這些影片中,“雷鋒形象”的塑造因曆史語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其作為具有普泛意義的道德符號是延續不變的。與此同時,從電影《雷鋒》、《雷鋒之歌》中英雄神話的建構到《離開雷鋒的日子》中雷鋒精神的召喚,再到《青春雷鋒》中少年成長史的抒寫,這一過程也反映出主旋律影片審美趨向的不斷轉變。社會日趨世俗化、商品化,而主流意識形態期望重塑道德規範、重塑人際關係,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這種變化是對時代語境變革的回應,同時也是針對電影市場所做的一種嚐試。
參考文獻:
[1]程敏.“人”的尋覓——新中國傳記影片發展述略[J].當代電影,2009(3).
[2]周星.跨世紀中國電影藝術傳統史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370.
[3]唐衛紅.中西方傳統情感道德教育的比較[J].湖北社會科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