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剖析影視劇中“剛而韌”人格形象的浸潤性影響(1 / 3)

剖析影視劇中“剛而韌”人格形象的浸潤性影響

博士論壇

作者:趙萬斌

剛,堅強,與“柔”相對:剛強與剛烈。韌,柔軟又結實,在外力作用時,雖變形而不易折斷,與“脆”相對:堅韌與柔韌。而其間的韌性,亦指頑強持久的精神。正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之精華所在。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電影從第五代導演張軍釗的《一個和八個》、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拉開帷幕,不僅讓世人為之驚歎,更為剛剛複蘇的中國人民沉浸在電影情節和視覺畫麵的震撼之中,感受著全新的視覺衝擊。特別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打破了沉睡多年的思維定勢,敢於正視人性和生命本體。例如在《一個和八個》電影中,描述1941年的抗日硝煙籠罩下,被八路軍關在牲口棚裏的八名罪犯準備出逃。遭奸細誣陷的八路軍指導員王金與他們關在一起,打亂了罪犯們出逃計劃。隨著戰爭形勢的巨變,隨軍監獄與大部隊失去聯絡,鋤奸科長許誌決定帶犯人突圍。當押解人員和囚犯陷入日軍的包圍圈時,許誌不幸負傷,形勢十分危急,王金等人紛紛要求參戰。在許誌同意下,王金帶領餘下的人衝殺出去,勇敢抗擊敵人。在浴血奮戰和突圍後的艱苦跋涉中,罪犯們重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他們以行動,甚至生命贖回了自己的罪過。該片人物形象塑造很有力量,充滿剛強。由於時代局限,必須要突出政委受了冤屈不喊冤,還讓其他罪犯覺悟,參加到抗日戰爭中去……在堅韌和頑強之中,堅守著自己的信仰。無論在正麵和反麵的人物性格塑造上,都突破了以往的臉譜化定勢。表現出中國思想之源,體現出西周中葉代表作品《詩》、《書》最精華之處,這就是“主實”、“重人”。這種宏毅、剛健、樸實的人文精神,便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剛毅”之氣浸潤電影中,並通過電影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內涵。

泱泱大國,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傳承,在經曆了文革後衰而複盛,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悠久曆史文化的璀璨光芒。也就是從此刻開始,中華民族的影視劇,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獵場紮撒》、《晚鍾》、《老井》、《焦裕祿》、《秋菊打官司》、《集結號》……一部接一部,如同雨後春筍般,在中國的大地衝擊著疲軟的中國電影銀幕,那一時期,前所未有的讓世人驚歎的東方電影呈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黃土地》中的翠巧,為命運而抗爭,所表達出來的頑強的民族精神,以女性的柔弱之軀,卻表現出勝似男人的剛強之舉;《獵場紮撒》中的旺森紮布和巴雅斯古冷之間的“以德報怨”的人性本體,則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老井》中孫旺泉所代表的世代相傳的打井後人,傳達了一個偉大民族在千辛萬苦中的世代拚搏中,為打一口老井,幾代人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中華民族精神,折射其頑強的毅力,和深邃、古樸、進取的民族精神美;《焦裕祿》圍繞中國共產黨底層的領導幹部縣委書記焦裕祿,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用自然純樸的手法,表現出他熱愛人民、獻身於黨的事業的崇高精神;《秋菊打官司》這部現實農村生活的影片,圍繞農婦秋菊想要討一個說法,著重刻畫她不斷的奔波過程,從而展示人性本體回歸的堅韌之毅;《集結號》中的主人公們的代表人物穀子地,用生命來書寫生命的意義,把人性、生命價值作為歌頌對象,從另一個層麵完成了用人道主義重構革命英雄主義的文化攀登。

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描述上都受著古典哲學思想“剛毅”的影響,並在相互的滲透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剛直不阿的精神,折射出中國五千年文化沉澱的深刻內涵。

孔子:“剛毅木訥近仁。”孔子一生積極勇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的根本觀點是仁,仁即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意思是: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使至於圓滿,並助人擴大發展其人格使至於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