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轉向”視域下的“新生代”電影空間研究
博士論壇
作者:向璐舜
對電影空間的研究和探索幾乎橫跨了整個百年電影史:從最基礎的電影本體探索到聚焦美學觀念的審美認知,再到現代聲畫技術對於電影空間的拓展,直至當下從社會文化研究的角度去解構電影空間——這樣的探索軌跡從某種層麵上表明了電影人對於空間的思索與認知從未停歇,並且可以由此看到,空間作為電影本體的基本構成元素它充滿複雜性、多義性及變化性。
早年的電影空間研究聚焦在對電影“時間”和“空間”的相互比較和互動上,正如1988年《文藝研究》中刊登的《電影的空間觀》一文所言:“迄今的電影學與電影美學, 其有的電影空間觀念同電影空間發展的現實或多或少地相悖。”[1]可以說,電影早期的空間探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觀念性的美學本體探索,並在確立了其絕對的本體重要性之後,將它看作是跟色彩、光影、運動等基礎電影元素一樣的電影本體語言來進行功能分析和經驗歸納,這樣的研究對早期電影本體的認知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在世界電影的實踐和理論探索中,也不乏對電影空間提出的具有深遠影響的觀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愛因漢姆就在他的《電影作為藝術》中提出:“首先,電影的空間是較為扁平的,它既非絕對的平麵,亦非完全的立體,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其次,電影缺乏時空連續性,被拍攝的一段時間可以在任何一點上中斷。連在一起的兩個場麵可能發生在完全不同的時間裏,空間的連續性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加以截斷。”[2]蒙太奇學派的代表人物庫裏肖夫也曾指出:“電影中的時空不是對現實時空的簡單記錄,而是按著一定的要求,根據一定的條件和采用特殊的技術手段重新創造出來的……”[3]但隨後,巴讚很快用其享譽世界的“真實美學”顛覆了蒙太奇學派的空間觀念:“我們談論的真實是有許多種類的,但電影首先依賴的是視覺和空間的真實。”[4]巴讚的這些對於空間真實性的美學討論,在20世紀中葉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誕生背景下是極其具有先鋒性和顛覆性的,不同的空間觀念相互碰撞,也使得人們完善了對於空間的認識。正如著名的美國電影學者蘇珊·朗格所言:“(這些觀念碰撞)使得電影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它擺脫了實際空間的束縛。”[5]繼而,對於空間的理論探索隨著一個世紀電影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其本體的美學特征被描述得越來越準確、鮮明。
時至今日,理論界對於電影空間的認知日趨成熟,我們基本可以在電影的空間本體觀念上達成一致的共識。《電影藝術詞典》裏把電影空間定義為:“利用透視、光影、色彩、人物和攝影機的運動以及音響效果的作用,創造出來的包括運動時間在內的四維空間幻覺。它不是現實空間本身,而是現實空間的再現。”[6]綜合來看,空間作為電影本體的基本要素,它因其自身的容納性成為了影像語言的基礎,並且它有著高度的審美特性,它帶給觀眾交織著想象性和真實性的審美體驗,並且具有多義而又豐富的隱喻涵義。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哲學界和社會學界對於“空間轉向”的探討和研究引發了新一輪的學術革命,以法國的著名學者列斐伏爾、福柯等為代表的社會學家們開始把空間研究提升到一個絕對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空間並非一個物質性的物理概念,它不是靜止的、封閉的、單一的和非自然的,而是變化的、開放的、複雜的和具有社會性的,是種種社會現象、政治現象、文化現象、關係網絡的集合。一係列豐富的具有開創意義的空間觀念相互輝映,形成了理論的“空間轉向”,使得“空間”迅速進入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視野並逐漸彰出其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電影學界也在西方學術流變的範式轉型下開始了自身的研究轉向,開始將重心放在了以電影空間作為切入視角的社會文化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