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創作群體是指在“第五代”以後崛起的新一代電影導演。在通俗的意義上是指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或70年代,在電影學院、戲劇學院接受了正規的影視文化教育,於90年代初初登影壇,到90年代中後期漸成氣候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包括:張元、王小帥、婁燁、路學長、胡雪楊、劉冰鑒等北京電影學院85班的主要代表,以及與他們在同一時期展開電影創作並且擁有相似的審美風格、文化姿態和創作背景的一批電影工作者。
誕生在獨特的社會、文化、電影和學養語境下的“新生代”創作群體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21世紀初的十年間,有過對於電影創作非常激動人心也非常獨特的探索。具體指的是:“新生代”創作群體在這一段特殊的時期,通過獨立製片的方式,在體製外拍攝了一批被中國大陸所禁的電影,他們以充滿人文關懷的邊緣話語獲得了非主流途徑的關注,通過去國外電影節參賽和參展,將影片帶入了國際電影界的視野,引起了強烈反響,並陸續拍攝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中國電影。
這些跨越不同時期的“新生代”電影以其獨特的美學觀念、人文關懷和文化價值,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中非常獨樹一幟的文本。無論是因為主觀上電影創作者們的反叛意識,還是因為客觀上被當時電影創作環境所迫,以王小帥、賈樟柯、婁燁、張元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導演們,開始了在中國電影史上意義深遠的“新生代”電影創作。這些電影的顛覆性創舉展現在電影語言、美學觀念、文化內涵和製片方式等多個層麵,尤其是對於父輩“第五代”導演們所形成的權威的、根深蒂固的視覺觀念的顛覆,使得這些電影在空間的表征尤為突出——空間不再隻是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的表現載體,更是社會、文化、關係網絡的集合係統。空間開始變得多義、複雜,它的本體性被現代文本性所超越,它成為了“新生代”電影傳達社會文化價值的載體。
因此,借助這一批電影作為文本,運用當代空間理論的思想資源,對電影與空間的問題進行跨學科的探索研究,以便於擺脫傳統電影空間本體性研究的局限,改變傳統空間研究的思維模式,為當代電影空間研究的範式轉型提供嶄新的理論視野——這是“新生代”電影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和方向。
參考文獻:
[1]潘秀通.電影的空間觀[J].文藝研究,1988(1):94.
[2]魯道夫·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M].楊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18.
[3]姚曉濛.電影美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 11.
[4]安德烈·巴讚.電影是什麼?[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2.
[5]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 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30.
[6]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