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變量說明
1. 外生變量。本研究對人格的測量采用的是簡化NEO-FFI-R的中文版, 並抽取其中的隨和型維度部分作為自變量的數據來源,同時依然進行了完整的信度和效度檢驗。量表分為“信任(Trust)”、“坦誠(Straight-forwardness)”、“利他(Altruism)”、“順從(Compliance)”、“謙遜(Modest)”和“慈善(Tender-mindedness)”六個維度,每個維度有兩個題項。
2. 內生變量。
(1)成就動機。測量成就動機采用的量表是Gjesme和Nygard的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簡稱AMS)量表的修訂版,由葉仁敏和Hegtvet譯製的中文版。追求成功和回避失敗的成就動機分量表內部效度依次為0.83和0.84,且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2)工作績效。工作績效的測量分為兩部分,任務績效和關係績效。任務績效的測量采用Borman和Motowidlo於1997年提出的任務績效量表為依據,結合Williams和Anderson的研究,共有7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形式,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81。關係績效主要采用Borman和Motowidlo提出的量表,共15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形式,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93。
3. 其他變量。
(1)中介變量。本研究假設隨和型人格通過成就動機對工作績效產生影響,將對成就動機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因此,成就動機是本研究中的中介變量。
(2)控製變量。本研究的控製變量主要是人口統計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崗位類型、單位規模等。
四、 數據分析
本研究通過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的MBA和EMBA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共發放了400分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為372份。
1. 基本條件檢驗。
(1)信度分析。通過SPSS 18.0對各測量變量題項進行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作為評價指標,結果顯示,各測量變量的Cronbach α係數均大於或約等於0.8,因此,數據有較好的內部信度。
(2)樣本數據正態分布檢驗。對樣本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來判斷是否可以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分析。通過SPSS 18.0測量樣本數據的偏度係數和峰度係數,發現數據可認為近似於正態分布。
2. 結構方程模型評估。
(1)基本擬合標準。模型中因子載荷不能太低(<;0.5)或太高(>;0.95),利用EFA進行檢驗,輸出結果顯示,本研究潛變量的測量變量的因子載荷值均達到顯著水平。
(2)模型內在結構適配度。用內部信度、組合信度和會聚效度。各題項的內部信度前麵已經測量過,會聚效度通常要求>;0.5,組合信度通常要求>;0.7。各測量變量的組合信度和變異萃取量均符合標準,由此判定,模型內在結構適配度較為合理。
(3)模型擬合度。使用LISREL 8.70對結構模型進行檢驗,模型擬合指數中,Χ2/df為3.22<;5,RMSEA為0.077<;0.08,CFI為0.95>;0.9。可見,結構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3. 假設關係驗證。
(1)測量模型。當測量模型的T-value絕對值小於1.96時,關係不顯著。各測量關係的T-value顯示,信任、成功導向的成就動機、任務績效的T-value均小於1.96,不顯著。除此之外,理論模型的其他部分關係均顯著,假設關係得到了驗證;其中,利他(Altruism)和謙遜(Modest)的路徑係數為負,由此可知,這兩個測量變量對成就動機和工作績效將產生負向的影響。
因此,基本假設中得到驗證的是:
H1b:隨和型人格與關係績效正相關;
H2b:隨和型人格與回避失敗的成就動機正相關。
另外,假設H1a與H2b未得到驗證,即隨和型人格與任務績效沒有顯著關係,隨和型人格與追求成功的成就動機沒有顯著關係。
(2)結構模型。各變量關係的路徑係數中,隨和型人格(AN)、成就動機(AM)與工作績效(JP)的效應分解如下:直接效應有AN對AM、AN對JP、AM對JP;間接效應有AN通過AM對JP產生的間接效應。並且,AN對JP產生的總效應為0.49,AM對JP產生的總效應為0.68。
4. 中介效應分析。本研究對隨和型人格(AN)、成就動機(AM)、工作績效(JP)的作用路徑進行了回歸分析,其中,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崗位類型、單位規模作為控製變量首先放入所有模型。結果顯示:(1)AN對AM有顯著影響;(2)AN對JP有顯著影響;(3)同時加入AN和AM後,AM對JP的影響顯著,且AN對JP的影響仍然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由於同時加入AN和AM後,AN對JP的影響也有明顯下降(Z=2.337,在0.0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因此,AN影響JP的作用機製中,AM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以下基本假設得到驗證:
H3:成就動機對隨和型人格與工作績效的關係有中介作用。
五、 結論分析
根據上麵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 隨和型人格對追求成功的成就動機(Success Pursuing)的作用不顯著,對回避失敗的成就動機(Failure Avoiding)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這從動機理論的角度解釋了職場中頗讓人費解的“老好人總是輸”現象。性格隨和的員工在工作中傾向於被動地回避失敗,而不是主動地爭取成功。工作態度趨於保守的隨和型員工,在工作中難以取得讓領導刮目相看的工作績效,更難創造卓越的工作成果,因而容易被績效導向的企業領導忽視。具有隨和型人格的員工與普通員工相比更為中庸甚至是消極,更不用說與獨斷專行、嚴肅利己、追名逐利的員工相比了。所以,從隨和型人格對成就動機兩個方麵的不同影響來看,隨和的員工難以在薪酬和績效獎金上有優於其他員工的成果,這也從動機理論的角度說明了為什麼“老好人總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