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人情消費研究的理論基礎(2 / 3)

社會交換理論對於人情消費研究的影響在於:指明人情消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農村人情消費的雙方進行交換的動力,交換的模式和特點,農村人情消費行為對農村收入分配和再生產,以及農民收入和生活的影響,營造有利於農村人情消費的社會條件應該包含什麼內容等等。

3. 功能主義理論對人情消費研究的影響。功能主義是社會學的重要理論觀點之一。由塗爾幹(Emile Durkheim)提出,強調怎樣的社會秩序是可能的或社會如何保持相對穩定。功能主義解釋社會組成的各部分如何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社會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總和,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保障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功能主義強調,存在於社會的共識和秩序,注重社會穩定和共享的公共價值。當係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工作或者是不正常的,它會影響所有其他部分,並導致社會問題和社會變革(賈春增,2000;Anderson &; Taylor,2009;Block,1996;Polgar,2008)。

美國的實用主義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認為,社會功能是可見的客觀後果,而不是不可見的主觀意向、目的和動機。他將人的功能分為兩類:顯性功能,有意的和明顯的功能;潛在功能,無意的和不明顯的功能(默頓,1990;曲貴卿,張海濤,2008;劉潤忠,2005)。正功能有助於一個體係的適應或順應,反功能則削弱體係的適應或順應。一些社會製度除了顯性的正功能以外,常常附帶著意想不到的負功能,這種潛在的負功能和副作用可能導致係統的緊張和紊亂,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被確定為社會問題,就有可能威脅到原有的結構(賀雪峰著,2003;葉啟政,2006;戴慶鋒,2008)。

功能主義對人情消費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對人情消費行為進行辯證的思考。人情消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對於中國農村經濟和農村家庭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正功能,如簡化農村社會管理,降低農民交易成本和滿足情感需求等;同時,由於農民可支配收入有限,不科學和過度的人情消費勢必影響農民生產資料的支出,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起主導作用後,人情消費的“情感”反而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

4. 有限理性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有限理性”是指介於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間的一定限製下的理性。西蒙(Simon)從有限理性的角度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質疑,認為這一假設過於理想化,他認為人在決策時,受到經濟以外的諸如心理、社會、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影響,並且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達到絕對的最優解,從而使決策結果與效用最大化的結果產生偏離,最終得到情感滿意的結果(Simon,1957,1990,1991)。

後來的學者從不同角度指出有限理性產生的機理(司漢武,張磊,王征兵,2008;Gigerenzer &; Selten,2002;March &; James,1994),代表性解釋主要有:米勒(miller)的行為人生理限製,也就是人在生理方麵固有的計算和推理能力不足;卡尼曼(Kahneman)的思維雙係統模式,雙係統是直覺係統和推理係統,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人的決策可由其中之一的係統單獨決定,也可以由直覺係統或推理係統共同決定的(Moss &; Edward,1992;Kahneman,2003;Rubinstein,1998);為正的心智成本,認知心理學認為行為人通過其心智模式來決定他的選擇是否是理性的,心智是一種稀缺資源,獲取心智的成本為正,從而理性是有限的(Tsang,2008)。

人情消費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理論適用於農村人情消費的解釋。農村是個“熟人”社會,農村社會人群人際關係延續不止,理論上“你來我往”的人情消費可以達到送禮與收禮的平衡,農民的人情消費是完全經濟理性的。實際上人情消費具有較大的“心理”效用,農民“麵子”、“風光”方麵的效用和攀比從眾的心理使得農民表現出人情消費的不理性,如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借債趕場送禮等。

二、 現有理論基礎導致的人情消費研究的不足

1. 缺乏基於心理賬戶理論的人情消費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對消費行為有直接的影響,以往的研究認為用心理賬戶理論來解釋各種消費行為是恰當且重要的,但人情消費領域缺乏使用心理賬戶理論進行解釋的研究。譬如,已有研究沒有對人情消費心理預算形成機製進行分析。楊屹,錢進寶(2007)指出網上拍賣競買者有限理性的產生是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心理因素的影響則歸結於心理賬戶的變化。李理(2008)認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是有層次劃分的,心理賬戶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決策的深層次因素,直接影響消費者行為。周瑾(2009)指出心理賬戶理論不是用來解釋消費者合理行為,而是用於分析其實際行為的。奚愷元(2004)提出心理賬戶的存在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消費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由於人情消費是一種特定形式的消費,我們認為可以用心理賬戶的理論來解釋人情消費。

2. 忽視了人情消費獨特的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背景。現有人情消費研究依據的理論都是基於西方社會文化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其導致相關研究的不足之處在於,將人情作為一種關係資源附加在西方的相關理論框架內進行研究,忽視了人情消費獨特的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背景(翟學偉,2004;於彬,2011)。人情消費是贈禮行為“中國化”的命題。在西方學者眼裏,中外贈禮行為區別在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Chan,Wan &; Sin,2009)。中外禮品消費者有相同的贈禮動機,隻是這些動機的實現在不同文化間有所區別(Wang,2001;鄭玉香,薛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