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
文+迷霧
盡管重慶是南方城市,但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卻對麵食有著深厚的感情。比如包子,受喜愛的程度並不亞於小麵。
中國很多城市都有叫得上名號的包子,廣東的叉燒包、天津的狗不理、上海的生煎包、台灣的小籠包……而重慶的包子雖其名不揚,倒也臥虎藏龍。個頭從大如拳頭到小如湯圓,餡料從醬肉鮮肉到川菜應有盡有。而五花八門的配菜更衍生出一種新饕客學問。從最普通不過的稀飯豆漿,到清爽十足的鴨血粉絲湯,甚至還有極具重慶口味的涼菜,原來在重慶,包子也是一種正餐。
玲瓏小包
小籠包的鬆針情緣
說到重慶最接地氣的包子,應該算是小籠包。個頭玲瓏,一口一個,因為皮薄所以餡料顯得很多,於是廣受歡迎,是重慶人早點的熱門選項。筆者小時候對小籠包的印象,就是鋪在蒸籠格子中細長的鬆針,出籠的包子香氣裏,會夾帶著一股天然的清香味。大人還不忘叮囑,千萬不要把鬆針吃了。在包子底部被鬆針烙上的印子,簡直就是正宗小籠包的標簽。
到了現在,許多包子鋪用紗布代替了鬆針。不過,住在南岸的朋友告訴筆者,現在還有一家小籠包依舊沿用鬆針蒸包子,這就是珊瑚村玲瓏小包。據說從1988年起,在鬧市人行道一旁的玲瓏小包,就這樣放在門口的桌子上賣到了本世紀。
玲瓏小包最大特色自然是“玲瓏”二字,一籠6個包子,像筆者這種年輕人,幾乎一口一個。因為鬆針在夾包子的時候容易被帶出來,很快桌上就堆滿許多細長的黑色鬆針。玲瓏小包的種類相當豐富,除了傳統的醬肉小籠包之外,還有木耳、芽菜、豇豆、白菜、玉米等各種口味。順便提一下,店內的泡菜味道也不錯,不著急的話,坐下來喝碗玉米稀飯就著泡菜嚐嚐包子,悠悠看著門口買包子排起的長龍,實在很愜意。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1988年就開始賣小籠包的老店,如今整個重慶都少見的依舊堅持用鬆針的小籠包子。味道其實比較傳統,不過種類超多,路過的時候可以一試。
九園包子
記憶中的老重慶味道
北京有慶豐包子鋪,天津有狗不理包子總店,而要論重慶最出名的包子鋪,肯定就是九園包子了。這家老字號的名氣之大,已經到了“沒吃過九園,也聽過九園”的地步。而對於筆者這種上世紀80年代生人來說,九園的包子簡直是小時候最希望父母帶回家的零食,一口氣吃下3個,嘴裏的肉香和手上的油漬,是筆者對九園包子最好的回憶。
後來才知道其實小小的九園包子講究還不少。最早的九園包子分甜鹹兩種,五花肉、冬筍、幹貝、金鉤、火腿加調料是鹹餡;核桃仁、蜜棗、瓜條、桔餅、玫瑰糖、豬板油是甜餡,用料之講究,不是一般包子可以比擬的。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九園在重慶消失了一段時間。如今的九園包子是2011年11月重新開張的。店鋪倒是寬敞了許多,也改名叫了“九園蒸味館”,賣的東西除了包子之外還多了不少蒸菜和川菜。
包子自然還是主角,和當年比起來,最大的不同是瘦肉多了。當年的肉餡肥肉較多,吃多了會膩,現在的餡倒是比較符合一般人的口味。而筆者認為九園最大的特色還是嘴中的回甜味,當年這種回甜一部分來自精選的麵粉,一部分來自餡料本身。但遺憾的是,如今的九園肉包子餡料中,味精的感覺似乎重了許多。不過有趣的是,雖然許多人也感歎九園包子的味道變了,但是到九園嚐鮮的人依舊絡繹不絕。筆者覺得,在這裏吃的大概已經不是包子,而是關於老重慶的記憶了。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重慶資格最老的老字號包子鋪。雖然如今味道和當年還是有一定差距,不過對於重慶人來說,九園吃的就是回憶。
金湯包
配涼菜才好吃的湖北灌湯包
從七星崗穿過通遠門的城牆門,街對麵老遠就能看到一個牌坊,牌坊上麵是“金湯街”三個大字。走進牌坊,旁邊是一家掛著老字號的包子鋪,麵積不大,裏麵不到10張桌。筆者來到這裏還不到中午12點,已經沒了位置。
這個鋪子,便是七星崗一帶大名鼎鼎的金湯包。筆者和門口收錢的大爺閑聊幾句,才知道金湯包的老板是地道的湖北人,到了重慶後,吃不慣重慶的食物,就做起了這個營生,沒想到一做就是20年。
而這20年來,店中都隻賣一種包子——湖北灌湯包。金湯包的灌湯包一籠6個,和重慶常見的小籠包子比起來,形狀其實不太喜人,有些扁扁的,並不是很飽滿誘人的樣子。直接咬破,裏麵的汁水也並沒有想象中的滿溢出來。正在納悶味道一般,大爺說了:“小夥子,吃我們包子不沾醋怎麼行?”試著沾了一下醋,湯包的滋味一下子就豐富起來,再咬一根薑絲,辛辣、微酸配著鮮濃的肉汁,確實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