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1 / 2)

不過再經過仔細的分析,趙羽發現,導致大宋最終滅亡的原因竟然跟當初清朝取代明朝時候所麵臨的情況驚人的相似。

分配不均。

有功者得不到應有的賞賜,有過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一切隻看人情關係,隻要朝中有人,你就是作死作的再大呢,總有人給你兜著。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官僚主義害死人啊,官員的層層分級細化之後,雖然帶來了統治的便利,卻阻擋了大部分有才之士的上升渠道。

清朝是怎麼取代明朝的,體製外的人肯定是以為他們的軍力強悍,其實跟著皇太極一路走來的烏爾巴圖家族卻十分清楚,不論是在遼西的時候還是後來對抗南明的時候,大清的軍隊戰鬥力是不如明軍的。很多時候被打的屁滾尿流的是清軍而不是明軍。

但是跟所有的文人治國一樣,武將們手中的權力總是很稀散的,很多時候,局部的勝利之後,後方的文人們總是會給你扯後腿,最後導致整體的戰爭失敗。

反觀取得最終勝利的大清,他們取得勝利的最大功臣是誰?還不是那幾個藩王,而藩王們也獲得了應有的獎勵,藩鎮一方的他們就是土皇帝啊。雖然後來被康熙小皇帝給削藩了,但是在清前期,藩王們所獲得的好處可是實實在在的。

根本就不是那些文人們隨口空許諾的垃圾承諾,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同時還要忍受自己人的摧殘,是個有氣勢的將領都不會再受氣了吧。說到底,還是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的自身內亂。

剛剛打下朔州之初,也有很多人跑過來要好處,五姓七家的人甚至想直接在朔州草原上劃地盤,對於這些人,趙羽當然不會慣著,直接扔進遼戰區,能活下來的全部打成通敵的叛匪,活不下來的當然是死在了草原上。

他這麼激烈的反應當然會得罪很多人,可是在整個軍方上下都支持的情況下,也沒人敢硬抗著得罪他這個任性的郡王。需要解釋麼?不需要,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是有籌碼的,而五姓七家的那些人所掌握的籌碼就是民生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以及理論上的合法性。

可是這些東西在趙羽這個後來者看來,根本就是狗屁不通,你們說不給就不給了?沒問題,我自己來取。既然遼國人能自己來取,我比遼國人更強大,為什麼不能自己來取呢?

特別是現在的朔州草原上,根本施行的就不是大宋的治國政策,在文人能士被世家大族卡扣的情況下,趙羽也沒有什麼能人可用。

不過這可難不倒後世來者的鳥絲,他施行的是簡單粗暴的軍管政策,根本就跟大宋的政策不搭嘎。

首先,治國治民的就不是那些文官,而是一個個的武將。有人說武將怎麼治國?

不用治國啊,隻要按照趙羽製定的標準去做就可以了,每個來朔州的流民家庭,按照人頭領取半年的糧食補貼,雖然不會吃飽,但是也不至於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