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農具都是統一發放的,製式的農具不僅好用,還科學。翻地不用大家操心,有一萬多俘虜趕著一萬多匹駑馬拉著重犁,早在開春不久,就開始在草原上翻地了。後麵則跟著一萬多人挖坑修路。
草原上修路比較簡單,不需要開山,隻要在選定好的平地上挖地基,然後將犁地挑揀出的碎石按照大小分層鋪設在坑裏,上麵再鋪就細碎石或者爐渣,由重兩噸多的大石碾子碾壓幾遍,一條上好的馬路就修好了,一萬多人跟在犁地的後麵撿石頭鋪路,一天就能修出好幾裏,這種層層分工的修路方式已經被大宋的匠人們玩出了花樣。
在趙羽放權讓匠人們自己去發揮的情況下,沒有了文人墨客的束縛,匠人工匠的工作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各種先進的修橋鋪路技術換著花樣的嚐試。就拿架設在桑幹河上的那五座橋來說把,其建造速度已經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甚至趙羽都沒想到,僅僅隻用了一個月,一千工匠就將第一座橋修好了。貫通南北的大橋建造水準之高,簡直是可以比的上盧溝橋了。石木結構的橋唯一的缺點就是窄,不過在趙羽的提點下,在旁邊另外築一座反向的石橋之後,這條一裏半的石橋就成了高速公路。其通行效率之高,已經無法用古代常識來形容了,特別是當看到兩萬騎兵僅僅用了一個半時辰就通過了石橋之後,所有將領都感覺不好了。
顛覆三觀啊。
以前一支軍隊想過河,特別是兩萬多大軍過河,沒幾天的時間根本就別想,就算是有橋的情況下,那些緊窄的小橋一次也就通過一兩匹馬。
特別是桑幹河這種寬達一裏多的大河來說,水的最深處能有三四米,騎馬渡河是不現實的,雖然馬會遊泳,但是重騎兵,甚至輕騎兵身上零七八碎的武器鎧甲就不是馬匹能馱著過河的。
渡河,特別是這種大河,都是需要到渡船的,一艘渡船上搭載四五匹馬加上騎士,想讓兩萬大軍過河,嗬嗬,晝夜不停都得好幾天才成。
可是現在呢,三馬並排跑,有著欄杆的厚木橋麵根本就沒一絲搖晃,三匹馬跑過橋也不過就是半柱香不到,並且有著四十多個粗兩丈的厚重石墩支撐,密集的重騎兵部隊根本就對橋麵造成不了任何的傷害。
就這種不計成本的建築風格,別說騎兵了,就是來十噸的卡車也別想碾壞啊。
所有的移民不管是漢人還是韃靼人,都統一按照趙羽的設計建造屯堡。
跟客家土樓一樣,圓形的屯堡能住很多人,小點的屯堡能住十幾戶人家,一些寬闊些的地方,甚至有大型的屯堡建造,一個直徑近百米的屯堡就如同一個小型城市一般,住上一兩百戶人家完全不成問題。就算是中型的屯堡,住個三五十戶人家也完全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