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磐”,這是古人對中國白瓷獨特風格的稱讚,我們今天欣賞定窯白瓷,也能感受到它釉色的雪白而光潤,玉潔空靈;質地的古樸而溫婉,端莊秀雅。
福建博物院館藏的定窯白瓷有宋定窯刻劃蓮花碟、宋定窯白釉劃蓮花紋缽、宋定窯白釉六弧口碟等。宋定窯刻劃蓮花碟,高2厘米,口徑12.80厘米,底徑9.3厘米,芒口,口沿外撇,呈六葵狀,斜壁,淺身平底,內心刻劃朵蓮,通體施牙白釉,釉水柔潤。整體造型端莊古樸,紋飾清晰,簡素大方,工藝精湛。宋定窯白釉劃蓮花紋缽,高14.3厘米,口徑28.6厘米,底徑16.6厘米,侈口、包紅銅邊、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狀若扁鼓、碗內心刻劃團花、內外壁刻劃纏枝蓮。外壁下端刻劃六道直線紋,通體施牙白釉,釉柔和潔淨,淺圈足、足底露胎、胎灰白、質堅、聲清脆悠揚,造型古樸大方,紋飾清晰簡練,疏密得體,線條圓渾有力。宋定窯白釉六弧口碟,一組器物共五件,每件高1.4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5.5厘米,撇口,淺腹寬沿,平底,口沿邊呈葵花形,施白釉,胎薄質堅。
二、如冰似玉的德化窯
德化窯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中部山區,全境峰巒疊嶂,溝渠交錯,植被茂密,叢林蔥鬱,為燒窯製瓷提供了大量燃料。綿延的群山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多處高嶺土環形礦帶,而且品質十分優良。自宋元以來,這裏就燒製著各種精美的瓷器,素有“福建瓷都”之譽,是我國南方主要的瓷器產地之一。據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後製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白者頗似定窯,惟無開片,佳者瓷質頗厚,而青裏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者為貴。”[4]
宋元時期,德化所產的白釉、青白釉等類型的瓷器已經聲名遠播,並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遠銷海外。明清時期,德化製瓷工藝發展到一個新的曆史高峰,以玉潔冰清的胎釉質感與獨具匠心的造型藝術而享盛名,被冠以“中國白”之稱。
德化窯始燒於北宋中晚期,這一時期的裝燒工藝有支燒、疊燒、覆燒、匣缽單燒等。[5]66從考古發掘的蓋德碗坪侖下層器物的特征看,其造型釉色、紋飾不但具有濃厚的北宋作風,而且受到定窯的影響:在造型方麵,其碗、盤等多與同類定器相似;碗、盤、粉盒模印和刻劃蓮花、牡丹、卷草、雁、魚紋及其帶有斜度凹線畫麵的刻劃紋飾和竹絲狀的刷紋都與定窯以及仿定的赤峰缸瓦窯村遼瓷窯出土的器物相似。[6]崇禎年間撰寫的明代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也指出:“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7]這些都說明,福建德化窯與定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到了明代,德化窯白瓷發展到一個鼎盛時期,其胎體潔白細膩,厚薄因器而異,釉色以乳白為大宗,還有純白、白釉泛青或閃灰等。[8]產品形製豐富多彩,除各種造型生動的人物造像外,還有用於陳設的瓶、爐、尊、壘、觚、水孟、花盆等;用於文房的洗、盒、硯滴、水注、燈盞、燭台、印璽、簫笛、案屏、筆筒等;以及飲食器皿,如杯、盞、執壺、碗、盤、碟、羹匙等。特別是明代德化的白瓷塑像造型精巧美觀、人物神形兼備、衣紋深秀洗練、線條飄逸流暢,其精雕細刻、工巧逼真的藝術風格把德化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
福建博物院館藏明代德化白瓷主要有:
1.明德化窯菊花式碟
這件器物通高1.5厘米,底徑8厘米,口徑16.3厘米,撇口,淺身近於底平,壁平斜,圈足。內底印飾太極圖。口沿一級器壁內外刻劃呈菊瓣狀。通體施白釉,釉白中泛黃,光潤柔和。外底方框,內刻“匡正”款。足底露胎,胎質堅致閃亮。
明代德化白瓷胎、釉中鐵含量低,高矽高鉀,在適當的燒成氣氛中,瓷器外觀甜淨溫潤、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呈現白中閃黃之色,因而被稱為“豬油白”、“象牙白”、“鵝絨白”等。另有一類白中透出粉嫩之肉紅,被稱為“孩兒紅”、“肉裏紅”或“美人紅”。瓷胎則細膩潔淨,往往帶有顆粒狀珍珠般閃光,被稱為“糯米胎”,敲擊時可發出清脆的金屬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