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與德化窯白瓷鑒賞
紙上博物館
作者:趙巍
【摘要】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位於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始燒於唐,盛於宋金,衰於元,在中國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定窯瓷器以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通過刻花、劃花、印花等表現形式聞名於世。定窯白瓷影響深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從器形、裝飾與釉色等多方麵與南北窯場有著密切聯係。德化窯是福建著名窯址,其白瓷聲名遠播,享譽海外,被冠以“中國白”的美名。本文通過對幾件福建博物院館藏精品白瓷的賞析,發現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德化窯的白瓷仍留有定窯白瓷的曆史印跡。
【關鍵詞】 定窯;德化窯;白瓷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之一,是我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瓷的燒造,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經過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我國的瓷器燒造技術日漸成熟,新的器物種類和釉色不斷湧現,同時,在不同的地域和曆史階段又形成各具特色的瓷藝風格。單從白瓷這一種類來看,較為有代表性的即為本文所要介紹的北方定窯和南方德化窯。
一、古樸溫婉的定窯
定窯是宋代著名磁窯,與汝、官、哥、鈞並稱宋代五大名窯。定窯的燒瓷地點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澗滋村及東西燕村,由於曲陽縣宋屬定州,是以稱之為“定窯”。定窯始燒於唐,受到臨近邢窯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開拓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刻花裝飾南北方瓷窯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1]233宋代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一個特殊時代,其文化的發展尤其繁榮。宋代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就磁窯的分布情況來看,自北向南,星羅棋布,其中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代表,南方以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為代表。這些磁窯的產品,既有共性,又不乏地方特色,根據其品質和特征,又被分為八大窯係,[2]3而定窯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宋代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市場對瓷器的需求量大增。為滿足市場的需要,定窯的工匠創造性地發明了覆燒法。覆燒法是定窯窯工們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為了適應當時大量生產的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試驗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裝燒瓷器的新方法。定窯的覆燒法,根據器物的不同又分為多種形式:有支圈迭置法、碗形支圈覆燒法、盤形支圈覆燒法與缽形支圈覆燒法等多種。[3]覆燒法極大地提高了產量,定窯由此步入發展的頂峰階段,而這種工藝也對其他地區的一些窯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定窯瓷器品種類型繁多,包括盤、碗、燈、爐、盒、瓶、枕等,可謂包羅萬象。從出土和傳世文物來看,盤和碗的數量最多,占絕大部分比例。到北宋晚期,由於使用了覆燒法,器物口沿不上釉,從而出現“芒口”,因此一些器物采取“鑲口”作為裝飾。
所謂鑲口,是指陶瓷口沿用鍛製勻薄的金、銀、銅頁包上一圈的裝飾做法,俗稱“扣器”。早在唐代就有以金銀裝飾的瓷器,比如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兩件青黃釉的金銀平脫銀棱碗,口沿銀棱,內壁施以青黃釉,外壁素燒采用漆平脫技法。此外,近來出土的邢窯、定窯白瓷中也有不少金銀棱扣器。而宋代定窯的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彌補器物芒口的缺陷,同時用鑲金口、銀口或銅口作為裝飾也能顯示使用者身份的尊貴。因此在器物上包鑲金口或銀口,這種情況多見於上層使用的瓷器,這樣使原本就很端莊的定瓷顯得更加華美莊重。
定窯的白瓷,釉麵細潤光滑,白中微微閃黃,呈牙白色。定窯的釉為透明釉,所以定瓷呈現的乳白、牙白色,除和釉的原料配製有關外,還和胎質的精白程度、燒成的溫度、氣氛有直接關係。在唐代早期,定窯胎質尚較粗糙,多呈灰藍色,亦有白色、綠色、褐綠色,一般施化妝土,釉色呈白色或黃綠色。到了唐中晚期,粗瓷胎麵仍較粗,呈灰白色。但在唐代的白瓷一些精品中,已有胎質細膩潔白、釉色白潤瑩亮的作品,堪稱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的前身。五代胎質潔白致密,釉色光潔瑩潤,白中微閃青。宋代,定瓷的胎、釉呈現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陶瓷藝術素來被稱為是泥與火的藝術,燒成條件對於陶瓷燒成與否至關重要,宋定窯瓷器大部分的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屬高溫燒成,為氧化焰氣氛,這是定瓷胎體質細堅硬、釉色潔白瑩潤所必需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