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定窯與德化窯白瓷鑒賞(3 / 3)

2.明德化窯劃花盤

這件器物高5.5厘米,底徑14厘米,口徑27.6厘米,足高0.9厘米,敞口,方沿,淺腹,盤壁微內弧,圈足露胎,盤內刻有花卉紋,器身呈乳白色,胎質堅致,釉色光亮,釉麵有沙眼。

刻劃花係用竹、骨、鐵製的平口或斜口刀狀工具在已幹或半幹的坯體上刻出花紋。刻花紋飾有凹有凸,其特點是著力較大,雕刻較深,花紋有層次,在宋代是極為普遍的的陶瓷裝飾技法,如耀州窯、定窯、磁州窯、景德鎮窯,常與劃花結合運用。劃花紋飾多呈陰文線條狀,新時器時代便已出現在陶器裝飾上。明代德化白瓷上除刻劃花卉圖案外,還常有詩詞文賦和印章款記。

3.明德化窯觀音立像

這尊觀音立像寬11.2厘米,通高47厘米,底徑11.1厘米,頭梳高髻,頭巾下垂,髻前束三寶坐像;彎眉,雙目微閉,直鼻梁,小口,長耳,麵端莊,閑靜、微含笑意。露胸飾瓔珞,肩披錦。身著廣袖通肩大衣,衣紋自兩肩向胸前下垂,兩手手股前,腕帶鐲,右手掌心向上,執蓮花,左手掩蓮,兩袖下垂,向外拂展,袖上衣紋隨勢褶皺。股下垂瓔珞。著衣裙。赤足露趾,立於座上,像中空,通體施乳白釉,釉瑩潤純潔,內壁施半釉。座底露胎,胎細白而堅。

明代德化窯的白瓷人物造像是德化瓷塑藝術的精華部分,以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陳偉、林希宗、林孝宗等一代瓷雕大師為代表的德化瓷塑藝術獨樹一幟,獲得了高超的成就。他們著力於臉部神情的細致刻畫和整體造型及衣紋處理的講究,形成了德化瓷塑獨特的藝術風格。

德化窯瓷雕人物的製作技法有模製和捏塑兩種。模製人物,主體部分模印製成,有的分前後兩部分或上下兩部分合模而成,其頭和手單模另製,經加工修飾後再插入銜接構成整體。捏塑人物則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後,帶有明顯的指紋痕跡。雕塑人物的內部大多用刀挖成空心。在主體形成的基礎上,細部的裝飾多另行加工刻畫而成。各類雕塑品以佛教人物居多,觀音、達摩、如來、文殊、普賢、彌勒、羅漢之類,或坐或立,形態迥異。單是觀音一種,就有諸般變化。如手持淨瓶、楊柳的楊柳觀音,坐岩、手持經卷的讀經觀音,漫步五色祥雲之上、瀟灑悠閑的遊戲觀音,手提魚籃為釣魚降妖之相的魚籃觀音,乘蓮花浮於水而、飄行白若的一葉觀音,坐崖畔、手持蓮花凝神靜思的威德觀音,頭戴佛像寶冠的延命觀音,懷抱嬰孩的送子觀音,等等。

三、小結

縱觀定窯和德化窯白瓷的燒造曆史,我們發現兩者在燒造、刻劃等工藝上有著不可割舍的關聯,但從微觀上來說仍然是各有千秋:從胎土上看,北方瓷土中多含氧化鋁,而德化瓷土中則多含氧化矽,故而燒成之後的胎質具有一定差別;從釉色上看,定窯釉中多含鋁、鈦,而德化窯的釉中多含鉀,而鐵、鈦等成分較少,故而釉色光澤也有不同。德化窯發端於北宋時期,不僅受到定窯及北方窯係影響,也與南方景德鎮窯有密切聯係,為明清時期的繁榮奠定堅實基礎。定窯在宋之後就走向了衰落,而德化窯卻能承前啟後,將白瓷的精髓發揚光大,不僅在國內深受喜愛,還走出國門,在海外大放異彩。如今,一批又一批的陶瓷藝術家,傳承著祖輩的技藝,使白瓷這一古老的藝術精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矽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3]李輝柄,畢南海.論定窯燒瓷工藝的發展與曆史分期[J].考古,1987(12).

[4](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窯第二·建窯[J].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5]蔡全法.德化窯的始燒發展與昌盛[G].德化窯陶瓷研究論文集編委會《德化窯陶瓷研究論文集》,2002.

[6]梅華全.德化窯考古發掘的新收獲[J].福建文博,1979(1).

[7](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第七卷)·陶埏·白瓷[M].1637年(明崇禎十年).

[8]林忠幹.論“中國白”——明清德化瓷器[J].東南文化,1993(5).